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九)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0
338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九)《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经典之作,全诗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一、创作背景与意图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孟浩然早年有志仕进,曾入京求仕,失意而归。在唐代,士人要进入仕途,必须有达官贵人引荐,这首诗便是他渴望入仕,寻求政治机遇的体现。

## 二、诗歌内容分析
### (一)写景之妙:描绘洞庭湖的雄伟壮阔
诗的前四句集中描写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点明时间是八月,此时湖水上涨,与岸齐平,水天相接,浑然一体。“涵虚”指水映天空,“混太清”则强调了水天相融的景象,给人一种浩瀚、迷茫的感觉,展现出洞庭湖的广阔无垠和雄浑气象。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进一步渲染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气蒸”写出了湖面上水汽蒸腾的景象,仿佛整个云梦泽都被湖水的热气所笼罩;“波撼”则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湖水波涛汹涌,似乎要摇动岳阳城。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意境雄浑,“蒸”“撼”二字极具表现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洞庭湖的强大力量。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 (二)抒情之巧:委婉表达求仕心愿
后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张九龄引荐的愿望。“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诗人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将自己想要从政却无人引荐的困境形象地表现出来。“济”有渡湖之意,也象征着实现政治抱负;“舟楫”则代表引荐之人。“端居耻圣明”,意思是在这圣明的时代,自己闲居在家,无所作为,深感羞愧。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又流露出对圣明时代的感激和对出仕的渴望。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者,这里专指张九龄;“羡鱼情”则表达了诗人对出仕的羡慕和向往。诗人通过这两句诗,委婉地向张九龄发出呼吁,希望他能给予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能够实现政治抱负。

## 三、艺术特色
###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整首诗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前四句的写景并非单纯的描绘自然景色,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洞庭湖的雄伟壮阔,象征着诗人广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而湖水的浩渺无边,也暗示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的迷茫和无助。后四句的抒情则以景为依托,使情感更加真挚深沉。诗人借景抒怀,情景交融,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效果。

### (二)委婉含蓄,得体有节
作为一首干谒诗,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求仕愿望时,并没有直接露骨地乞求,而是采用了委婉含蓄的手法。通过比喻、典故等方式,将自己的心意巧妙地传达给对方。如“欲济无舟楫”“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等句,既表达了自己的渴望,又不失身份和尊严,措辞得体,不卑不亢,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良好的文学素养。

### (三)用词精妙,富有表现力
诗中“平”“涵”“混”“蒸”“撼”等字,锤炼精妙,富有表现力。“平”字写出了湖水的平静和浩渺;“涵”“混”二字描绘了水天相融的景象;“蒸”字表现了湖面上水汽蒸腾的动态;“撼”字则突出了湖水波涛的力量。这些字词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四、诗歌的价值与影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更是一首表达诗人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的抒情诗。诗中所展现的洞庭湖的雄伟壮阔,以及诗人积极用世的思想,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在描绘山水景色和表达政治情感时,都借鉴了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总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让我们领略了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感受到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和无奈叹息,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和士人心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八)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六十)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