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八)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鉴赏
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孟浩然占据着独特的一席之地。他仕途坎坷,却创作了诸多风轻云淡、浑然天成的田园诗歌,《夜归鹿门歌》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 一、创作背景与心境
孟浩然早先隐居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南园的家中,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从此隐居鹿门。东汉隐士庞德公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使其成为了隐居圣地。孟浩然决定步其后尘,在一次外出游玩夜归时,创作了此诗。这首诗不仅是即景之作,更蕴含着他复杂的心境和人生追求。
## 二、诗歌内容与层次
全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描绘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层次分明,先动后静,以动衬静。
### (一)江边场景:尘世的喧闹与自我的超脱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天色渐暗,山寺钟声响起,在渔梁渡口,人们为了渡河而喧闹不已。众人沿着沙岸朝着江村走去,而诗人却独自乘船返回鹿门山。这两句将悠然的钟声与尘杂的人声相对比,以渡口的喧闹衬托出山寺的僻静,也凸显出诗人的沉静和洒脱超俗。世人归家,诗人归山,两种不同的选择,暗示了诗人与世人不同的志趣和追求,表现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怡然自得的心境。
### (二)山中场景:隐逸的清幽与心灵的契合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皎洁的月光洒在鹿门山上,原本烟雾缭绕的树木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诗人仿佛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东汉庞德公曾隐居的地方。山岩相对如门,松间的小路幽静寂寥,只有诗人这位隐者独自来来去去。“忽到”二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不知不觉到达目的地的状态,体现了隐逸的情趣和意境。而“惟有幽人自来去”,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远离尘世喧嚣的孤独与自在。
## 三、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 (一)对比衬托
诗中运用了多处对比,如钟声的幽静与渡口的喧闹对比,世人归家与诗人归鹿门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突出了诗人的超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同时,以动衬静,用渡口的喧闹衬托出鹿门山的清幽寂静,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 (二)借典言志
诗人借庞德公隐居鹿门山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先贤的追慕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庞德公拒绝征辟,选择隐居山林,这种精神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诗人以庞德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远离尘世,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 (三)自然流畅
整首诗语言质朴,笔法顺畅,没有刻意的雕琢和堆砌。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地叙述夜归的经历和感受,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诗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给人一种清新自然、平淡真实的美感。
## 四、情感表达与主题内涵
《夜归鹿门歌》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和恬静心境。表面上看,诗人在鹿门山的隐居生活清闲淡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宁静与自由。然而,在这背后,也隐寓着他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孤寂无奈。他对尘世的热闹并非完全忘情,隐居或许也是迫于无奈的选择。但无论如何,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认同和满足。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它不仅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更是一首心灵的赞歌,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的宁静与超脱。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