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七)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0
331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七)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鉴赏

由于没有提供《彭蠡湖中望庐山》的原文及详细信息,下面以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为例进行鉴赏。

## 一、诗歌概述
《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律。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五月,孟浩然漫游吴越之后,自越州返襄阳,途经浔阳(今江西九江)时,晚泊江边眺望庐山,发思古幽情而写下此诗。

## 二、内容分析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开篇淡笔勾勒出一片宽广的自然空间,诗人张帆行舟几千里,却都未遇到一座名山,直到在浔阳城外泊船,才见到香炉峰。“都未逢”将诗人对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展现,“始见”则描摹出诗人见到庐山突兀而起时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在平淡字眼间含蓄透露。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诗人面对香炉峰上的烟云,思绪飘忽,想起曾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倾慕并怀念其弃绝尘俗的幽踪。此时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已作古,诗人不禁惆怅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东林寺传来的悠扬钟声,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惆怅、怀念之情。“日暮”点明“闻钟”的时间,“闻钟”又烘托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

## 三、艺术特色
### (一)意境空灵悠远
诗人以淡笔勾勒,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开篇“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让读者仿佛看到诗人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整首诗景中含情,情随景生,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 (二)对比手法运用巧妙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长途旅行中未遇名山与在浔阳见到庐山形成对比,突出了庐山的珍贵和特殊,也更加强化了诗人见到庐山时的惊喜之情。同时,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奔波与对远公超脱尘世境界的向往也形成对比,表达了他对超脱尘世的追求。

### (三)语言平淡自然
全诗语言简洁平淡,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都未逢”“始见”“空闻”等平淡字眼,将诗人的情感细腻地表达出来。这种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使诗歌具有一种质朴之美,读来亲切自然,毫无雕琢之感。

## 四、情感表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情感。一方面,展现了诗人对名山风景的渴望和追求,以及见到庐山时的敬畏与喜悦之情。另一方面,通过对高僧慧远的怀念和对东林精舍钟声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超脱尘世境界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倾羡。同时,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因高僧已逝而产生的惆怅和感伤,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总体而言,《晚泊浔阳望庐山》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细腻、艺术价值颇高的诗作,体现了孟浩然诗歌“清空”“古淡”的韵致,清人王士禛誉之为“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六)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八)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