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六十)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0
310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六十)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鉴赏》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开元十五年(727 年)至开元十七年(729 年)间,是他第一次到长安应举不中、滞留至秋天时,寄给远方友人远上人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

##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然而仕途困顿。此次到长安应举落第,又滞留到秋天,他在长安的处境愈发艰难,心情也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与失望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基调充满了失意、悲哀,同时又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全诗以寄赠远上人为表,实则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 二、诗句解析
### 首联:“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从正面写“所欲”。诗人的所欲本为隐逸,这里不用直白的隐逸表述,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的词汇表明隐逸思想,显得自然贴切。然而“苦无资”三字却与他的隐逸之愿产生了矛盾,透露出诗人穷困潦倒的景况,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基调。

### 颔联:“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此处用以代替做官,表明了诗人不愿做官的思想。诗人身在长安这个求仕的地方,却违背自己的心愿,由此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远上人。“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既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又暗示了追求隐逸的思想,同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两句用“北土”对“东林”,“非吾愿”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正反相对,更突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 颈联:“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黄金燃桂尽”,化用“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的典故,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旅况的穷困,在长安生活成本极高,钱财已经耗尽。“壮志逐年衰”则表现了他心意的灰懒,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雄心壮志逐渐消磨殆尽。这两句对偶不求工稳,却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处境的艰难和心境的变化。

### 尾联:“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上诗人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无处倾诉,所以听到蝉声只会更加悲愁。这两句以景结情,将诗人客中的抑郁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三、艺术特色
### 直抒胸臆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抒发往往较为抽象,诗人通常会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来抒发感情,而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较少使用。但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不成使得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不加润色的白描手法,有如画中白描,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 用典自然
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一丘”“三径”“黄金燃桂”等,这些典故的运用自然贴切,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而且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例如“一丘”“三径”的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思想;“黄金燃桂”的典故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长安的窘迫处境。

## 四、总结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孟浩然的一首佳作,全诗反映了诗人当时困苦的境地和对仕途的失望。它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哀愁苦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这首诗也让我们看到了孟浩然在仕途不顺时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不媚俗世、坚守自我的品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九)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