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三)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0
249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三) 王之涣《凉州词》鉴赏


王之涣(688 - 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在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不过传世仅六首。《凉州词》是其代表作之一,全诗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一、诗歌意象与意境营造
### (一)开篇之景:雄浑壮阔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汹涌澎湃的黄河仿佛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与“黄河入海流”“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开阔的基调。

### (二)孤城之象:孤危冷寂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塞上孤城是此诗的主要意象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作为其远大背景,“万仞山”作为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在唐诗中常与“孤”连文,这里相当于“一座”,更增添了“单薄”之意。这座漠北孤城并非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暗示着诗中有征夫存在。“孤城”这一古典诗歌语汇,常与离人愁绪相连,为下文刻画征夫的心理做了铺垫。

## 二、情感表达与深层意蕴
### (一)羌笛之怨:思乡离愁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如此雄浑又孤危的环境中,忽然传来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其音凄苦,所以听到此曲,难免勾起戍卒的离愁别恨。然而,诗人用“何须怨”来排解这种愁绪,并非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无用,使诗意更加含蓄深沉。

### (二)春风之叹:关怀缺失
“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在此有多重含义,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可比喻为朝廷的恩泽。玉门关外,春风吹不到,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暗示着戍边士卒得不到朝廷的关怀和温暖。诗人借此委婉地批评了朝廷不关心远戍征人疾苦的现实,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 三、艺术特色与风格体现
### (一)动静结合
诗中既有“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静态描写,突出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又有黄河奔腾的动态联想,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层次感。

### (二)情景交融
诗人将壮阔的自然景色与征夫的思乡之情、对朝廷的不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描绘黄河、孤城、万仞山等景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烘托出戍边将士的孤独、哀怨和无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三)豁达悲壮
整首诗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诗人以豁达的语调排解征夫的离愁,使诗歌在悲叹中不失悲壮慷慨之气,展现了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之涣的《凉州词》以其雄浑壮阔的意境、深沉含蓄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唐代边塞诗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二)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四)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