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四)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0
146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四)王之涣《宴词》鉴赏

《宴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虽写于宴席之上,描绘了宴会场景与周围美景,却以乐景衬哀情,含蓄地抒发了深沉的离愁别绪。

## 一、诗作原文与译文
原诗为“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其意为长堤之下,碧绿的春水悠悠流淌,与漳河之水一同缓缓前行;不要去理会那声声催促船只离去的棹声,否则离愁别恨不断增多,这桃花溪太浅,恐怕载不动这满船的愁绪。

## 二、诗歌意境与情感
诗的开篇“长堤春水绿悠悠”,诗人仅用简洁之笔描绘眼前春景,春水沿着长堤潺潺流动,两岸树木倒映其中,微风吹过,绿波荡漾。此句点明了赏景地点与季节,同时一个“绿”字不仅突出了春水的特色,更暗示了诗人的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将视野扩大,随着目光探寻流水的去向,长堤里的水沿着疏通的沟渠,与其他水流汇合注入漳河。看似平淡的景色描写,却蕴含着诗人的思绪。眼前的春水能够一同流向远方,而自己却无法与友人同行,这让诗人深感遗憾。想到好景难以长久,盛筵也终有散时,愁绪便油然而生。

诗的后两句“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诗人从视觉转向听觉与想象。尽管那催促船只离去的棹声让人烦闷,但诗人劝慰友人不要理会。他想象着,如果离愁别恨不断涌上心头,如同船载重物一般,这浅浅的桃花溪是无法承受船只前行的。这里诗人化虚为实,将无形的离愁具象化,借溪浅不胜舟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离愁之重。

## 三、艺术表现手法
### 反衬手法
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溪水本浅,看似难以与沉重的离愁相提并论,但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内心离愁的深沉。表面上是说溪水太浅载不动船,实则是在强调离愁之重,连溪水都难以承载。

### 想象手法
诗人发挥想象,将抽象的离愁化作具体可感的事物。他设想船只因离愁过重而无法在浅溪中航行,把无形的情感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使读者更能深刻体会到诗人的离愁别绪。

### 借景抒情
整首诗多处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如开篇的长堤春水、潺潺溪流,以及后文中的桃花溪,这些美丽的春景本应给人带来愉悦之感,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为了离愁的寄托。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更增添了诗人的伤感之情。

## 四、总结
王之涣的《宴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技巧。诗人巧妙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将离愁别绪融入到春日美景之中,使整首诗意境深远,情韵悠长。虽无一个“愁”字,但读者却能从诗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浓浓哀愁,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三)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五)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