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六)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鉴赏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经典诗作,此诗生动展现了夏夜乘凉的闲适惬意,同时深切抒发了对友人辛大的怀念之情。
## 一、创作背景与整体风格
南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辛大疑为辛谔,是诗人的同乡友人。夏日里,辛大常来南亭与孟浩然一同纳凉,共享琴酒之会,此诗便在这样的情境中诞生。孟浩然诗风以“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著称,这首诗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虽只是对闲情逸致进行清描淡写,却能引人渐入佳境。
## 二、内容剖析
### (一)夏夜水亭纳凉之景与惬意心境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描绘了夕阳匆匆西下,池边明月缓缓东升的画面。“忽”“渐”二字运用精妙,不仅准确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的快慢之感,更体现出诗人内心的主观感受。夏日酷热,夕阳“忽”落令人心生畅快;明月可爱,“渐”渐升起带来美好期许,表现出诗人纳凉时的满足与愉悦。“池”字点明“南亭”傍水,为下文的纳凉场景做了铺垫。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披散着头发,打开窗户,悠闲地躺在宽敞幽静之处。近水的亭台,不仅率先得月,而且能更快地感受到凉意。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又表现出其身心的舒适惬意,让人联想到陶潜“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悠然自得。
### (二)夏夜感官体验的细腻描绘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一步渲染夏夜的清凉与宁静。荷花香气清淡细微,微风送来,若有若无;竹叶上的露珠滴落在池面,发出清脆的声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声无息的清幽世界。这两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被清人沈德潜赞为“一时叹为清绝”,只写荷香与竹响,而不涉及视觉形象,恰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实感受。
### (三)由景生情,怀念友人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中,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弹琴。然而,遗憾的是身边没有知音欣赏。琴在古代是高雅的乐器,弹琴往往需要有知音相伴,此时诗人的孤独之感油然而生。由弹琴联想到知音,进而产生“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自然地引出了对友人辛大的怀念。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人因眼前的良辰美景却无人共享而感慨万千,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以至于整夜都在梦中苦苦想念。诗以梦境结尾,余味悠长,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 三、艺术特色
### (一)情景交融
整首诗将夏夜的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巧妙融合。前六句描绘夏夜水亭纳凉的美景,展现出闲适惬意的心境;后两句则由景生情,通过对弹琴无知音的遗憾,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景是情的依托,情是景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 (二)语言自然流畅
孟浩然的诗歌语言向来以自然清新著称,此诗也不例外。诗句简洁明快,没有刻意的雕琢和堆砌,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等,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生动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 (三)音乐美
在语言形式上,诗人有意吸取了五言近体诗的音律美和形式美。中间六句采用似对非对的句式,使语言较为整饰,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同时,注意语言的平易、浅近,声音的响亮动听。在韵脚方面,采用宏亮级的“江阳”部韵,清亮爽口、铿锵悦耳,且全部押仄声韵,除第一韵“上”字是去声外,其余“敞”“响”“赏”“想”全是上声,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其节奏舒缓,契合诗中悠闲自得又略带惆怅的情绪。
## 四、名家点评
宋代刘辰翁赞此诗“起处似陶,清景幽情,洒洒楮墨间”;明代郝敬评其“写景自然,不损天真”;周珽则称此诗“大小篆皆出其下,何况俗书”;陈继儒更言其“深静,真”。这些评价都充分肯定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夏日南亭怀辛大》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细腻入微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孟浩然诗歌的独特风采。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