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二)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0
118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二)王之涣《登鹳雀楼》鉴赏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短短二十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哲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一、诗人与创作背景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但其传世作品仅六首。这首《登鹳雀楼》创作时,诗人可能正处于访友漫游的生活阶段,登上鹳雀楼,面对壮丽山河,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 二、诗歌意象与意境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却高度形象、概括地将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白日依山尽”,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尽头缓缓消逝,展现出天空景、远方景和西望景,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悠远的氛围。“黄河入海流”,目送黄河奔腾咆哮地流经楼前,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的景象。诗人身在鹳雀楼,实际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这里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一,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这两句诗将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辽远,让读者如临其境,胸襟为之一开。

## 三、诗歌哲理与情感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实入虚,即景生意,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诗人并不满足于眼前所见的壮丽景色,而是想要穷尽千里之遥的风光,于是得出“更上一层楼”的结论。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叙述登楼的过程,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它揭示了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在追求理想和目标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更高的高峰。这千古名句所包含的哲理已经辐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 四、诗歌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自然
这首诗是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一联“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是正名对,“正正相对”;后一联为“流水对”,“欲穷”与“更上”、“千里目”与“一层楼”相互对应,对仗自然流走,一气呵成。绝句总共只有两联,两联都用对仗却不显得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反而气势充沛,浑然天成,可见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十分成熟。
### 语言质朴生动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来描绘景物、表达哲理,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但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如“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依”字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出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流”字仿佛注入画面的一条动脉,让读者领略到黄河昂扬、壮阔的气势。

总之,《登鹳雀楼》以其雄浑壮阔的意境、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一)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三)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