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一)《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鉴赏》
张九龄,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赋得自君之出矣》是他的作品,此诗虽短小,却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别具艺术魅力。
## 一、体裁与背景
这是一首赋得体的诗,“赋得”指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作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自六朝至唐代,拟作此类诗者众多,诗人创作此诗,也是一次学诗演练。此诗写作时间不详,但有观点认为可能是在他罢相之后,被贬荆州时所作,若如此,诗或许还有更深的寓意。
## 二、内容解读
### (一)首句“自君之出矣”
此句引用乐府旧题,同时也是建安诗人徐干《室思》中的成句。这句诗表明良人离家远行未归,设定了一个时间概念。不过,诗中并未明确君出的时长,仅以“不复理残机”引发读者思考。“理”是从事之意,“残机”指未织完布匹的布机。织机残破且久未修理,说明良人离家已久,女主人长时间未上机织布。人去楼空会给人空虚寂寥之感,君出机残同样让人觉得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而且机上的布始终织不完,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不平静。这一句从侧面烘托出女主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 (二)“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描绘女主人心灵深处的活动。这里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满月”是农历每月十五的月亮,代表着圆满、美好,寓意思妇对丈夫的感情纯洁无瑕且坚定不移。然而,“夜夜减清辉”,月亮的光辉每晚都在减弱,这暗示着思妇因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日渐憔悴,容貌一天天瘦损,就像月满则亏的自然现象。与《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直接描摹思妇消瘦形象不同,此句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它没有直接刻画思妇的外貌变化,而是通过月亮光辉的减弱,让读者去想象思妇的憔悴,更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 三、艺术特色
### (一)构思新颖巧妙
与徐干借浮云、流水抒发思妇想念之情不同,张九龄借“残机”“满月”“清辉”来抒发织女(诗中女主人)的想念之情,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残机”这一意象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冷清,还暗示了女主人内心的孤寂;“满月”和“清辉”的运用,将抽象的思念具象化,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思妇情感的变化。
### (二)比喻贴切生动
以满月比喻思妇,以月亮清辉的减弱比喻思妇容貌的消瘦和情感的煎熬,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这种比喻既符合自然现象,又能深刻地表达出思妇的情感,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 (三)情感真挚含蓄
诗中没有直接宣泄思妇的痛苦和哀怨,而是通过“不复理残机”和“夜夜减清辉”等细节描写,含蓄地表达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感受到思妇内心深处的深情。
## 四、深层寓意
如果此诗是张九龄被贬后所作,那么诗中的“君”与“思妇”可能别有深意。诗人或许自喻思妇,将自己对君主的一腔忠诚比作满月的清辉,然而得到的却是君主渐行渐远,沉湎酒色,听信小人之言,就像“丈夫”久久不归。诗人如满月般的深情逐渐消减,君臣之情也被阿谀奉承之心取代,变成“残情”。这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和无奈,以及对君主的失望和哀怨。
总之,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以其精巧的构思、生动的比喻、真挚的情感和可能蕴含的深层寓意,成为了一首经典的爱情诗,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