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五十)《张九龄〈归燕诗〉鉴赏》
## 一、诗作概述与创作背景
《归燕诗》是唐代宰相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借物喻人的咏物诗,以质朴的语言展现出深刻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效果。
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然而,当时玄宗荒于酒色、怠于政事,奸臣李林甫口蜜腹剑、阿谀皇帝且打击同僚。李林甫暗中伤害张九龄,加之张九龄屡次顶撞唐玄宗,玄宗渐渐疏远了他。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张九龄觉察到皇帝的不满,在将被罢相的前夕,萌生出退意,写下此诗托人转赠李林甫。
## 二、诗句解析
### 首联:“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海燕”即燕子,诗中以“微渺”描绘燕子的渺小低贱,实则暗寓诗人自己出身平凡,从民间而来,不像李林甫出身华贵。“乘春亦暂来”,表明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到朝廷做官,如同燕子春天归来,只是短暂停留,暗示自己不会久居相位。此联开篇点明燕子的卑微与来的短暂,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 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燕子不知泥渣的卑贱,只看到华丽的宫殿敞开。“泥滓”象征着社会中的污浊与低下之处,“玉堂”则暗指朝廷。这里既写出了燕子的单纯无知,也暗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只看到朝廷的荣华富贵,而不顾及其中的污浊。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那些只追求功名利禄、不顾道德底线之人的批判。
### 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绣户”和“华堂”都隐喻朝廷,描绘燕子时而成双成对地飞入华丽的居室,一天之中多次进出。这两句表面上是在写燕子在华堂绣户间自由穿梭的情景,实际上是诗人在描述自己在朝廷中的日常活动。诗人以燕子自比,表明自己在朝廷中尽职尽责,频繁地出入宫廷,为朝廷效力。
### 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无心与物竞”,直接表明自己无心与其他事物竞争、争夺,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权贵佞臣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鹰隼”泛指猛禽,在这里象征着那些嫉妒、猜忌诗人的权贵。“莫相猜”则是诗人对这些人的一种回应,希望他们不要无端猜忌自己,表达了诗人的坦荡胸怀和对无端猜忌的无奈。
## 三、艺术特色
### 借物喻人,寓意深刻
整首诗以燕子自喻,通过对燕子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志向。诗人将自己的身世、经历和情感融入到燕子的形象中,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表面上是在写燕子,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借燕子来表达自己厌恶权贵佞臣、忠心报效朝廷的心迹。
###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诗歌语言朴素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但却能真切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如“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燕子的渺小和来的短暂,却蕴含着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具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真诚和无奈。
### 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中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燕子的活动来兴起诗人的情感。通过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以及在华堂绣户间自由穿梭等描写,引发诗人对自身处境和朝廷现状的感慨。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含蓄委婉,富有韵味。
## 四、主题与价值
《归燕诗》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反映了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和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权贵佞臣的厌恶和对朝廷的忠诚。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豁达的胸怀,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从文学价值来看,这首诗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张九龄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也为后世读者了解唐代的政治和社会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无奈与抗争。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