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四十九)《张九龄〈望月怀远〉鉴赏》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思的经典之作。此诗语言自然浑成,情意缠绵却无感伤之意,意境清幽秀丽,构思精巧,情景交融,细腻动人。
##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张九龄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罢相贬为荆州长史。《望月怀远》便作于这一时期,与《感遇十二首》属同一阶段作品。诗人在离乡之际,借望月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其中或许也寄托了他遭谗受贬后的迁谪情思。全诗情感真挚深沉,却并不显得消沉绝望,而是在思念中蕴含着对相聚的期许。
## 二、诗句赏析
### (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开篇两句境界雄浑壮阔,是流传千古的佳句。“海上生明月”,辽阔无垠的大海上,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画面宏大而静谧。诗人不用“升”而用“生”,别具匠心。“生”字赋予明月和大海以生命力,仿佛明月是从大海中孕育而出,增添了动态感和奇幻色彩。这不仅描绘出自然景观的壮美,也体现出诗人对眼前景象的独特感受。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自然地过渡到“怀远”。此时,诗人由眼前的明月联想到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或友人,虽相隔千里,但却共同仰望这同一轮明月。这种跨越空间的共鸣,深化了怀远之情。此句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旨意相近,却更具韵味。它既点明了诗人与对方虽身处异地,却心心相印,又为下文的相思之情奠定了基础。
### (二)“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指多情之人,这里是诗人自称。“怨遥夜”,一个“怨”字,将诗人因离别而产生的幽怨之情表露无遗。漫漫长夜,对于怀有思念之情的人来说,格外难熬。“竟夕”强调了时间之长,诗人整夜都沉浸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中,难以入眠。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相思之苦,情感强烈而真挚。
### (三)“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诗人熄灭蜡烛,是为了更好地感受满屋的月光。“怜光满”,一个“怜”字,体现出诗人对这皎洁月光的喜爱与怜惜之情。在寂静的夜晚,独自享受着月光的照耀,更增添了内心的孤独和对远方之人的思念。“披衣觉露滋”,诗人披衣走出户外,长时间地望月,不知不觉中感到夜露浸湿了衣衫。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徘徊月下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他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 (四)“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光虽美,却无法用双手捧起送给远方的亲人。“不堪盈手赠”,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遗憾。既然不能将美好的月色相赠,那么只好回到屋内,希望在梦中与亲人相聚。“还寝梦佳期”,将诗人的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也体现出他对与亲人相见的渴望。这种将情感寄托于梦境的写法,更加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无奈。
## 三、艺术特色
### (一)情景交融
整首诗以景起笔,以情收束,景中含情,情寓景中。“海上生明月”的雄浑之景,引发了诗人的怀远之情;“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的细腻写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和相思之苦。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自身行为的描写,将望月和怀远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情感变化。
### (二)语言自然
诗中没有奇特的字眼和华丽的辞藻,语言质朴自然,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看似平淡无奇,却能让人在瞬间感受到那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这种自然浑成的语言风格,使诗歌更具亲和力,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三)构思巧妙
诗歌紧扣“望月”和“怀远”展开,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开篇由景入情,中间直抒相思之苦,结尾以梦境寄情,层层递进,将诗人的情感逐步推向高潮。同时,诗歌在时空上也有巧妙的安排,从眼前的海上明月,联想到天涯海角的亲人,再到回到屋内寻求梦境中的相聚,时空转换自然流畅,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总之,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在离别时人们共有的情感体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