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四十七)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18
1658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四十七)张九龄《感遇十二首》鉴赏

## 一、创作背景与整体概述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谗毁,忠而被贬,他“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在此心境下创作了《感遇十二首》这组五言古诗。这些诗多感事寄兴,寄托人生慨望,运用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其理想操守,是张九龄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 二、以第一首为例深入剖析
### (一)原文与译文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为:春日里兰叶繁茂,散发着阵阵清香;秋夜中桂花皎洁,如明月般动人。兰桂这般生机勃勃,让春秋成为了美好的时节。谁能想到山林中的隐士,听闻它们的芬芳便心生喜爱。草木散发香气本是出于天性,又何必渴望美人来攀折呢?

### (二)具体赏析
1. **比兴手法与高洁人格自喻**:诗的前两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以春兰秋桂对举,赞美了兰花桂树的生机盎然与清雅高洁。以“兰桂”喻志趣高洁之君子,这种譬喻源自屈原《离骚》,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此处诗人借兰桂自喻,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格。兰用“葳蕤”形容,突出其茂盛纷披、迎春勃发的无限生机;桂用“皎洁”形容,精炼地展现出秋桂清雅的特征。
2. **君子与君主关系的暗示**:“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承接上句,诠释了兰桂与季节的和谐关系。兰桂因顺应美好季节而焕发生机,季节也因兰桂的芬芳而更加美妙。这实则暗示了君子与君主的关系,君子怀才抱德需要明君的赏识,明君尊贤重才也能让君子发挥才能,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3. **情感转折与暗示**:“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笔锋一转,由对兰桂的赞美引出山林隐士。“谁知”暗示兰桂本以洁身自好、独立自许,并不求他人的称誉,但隐士却慕名而来,这并非兰桂的本意,也暗示了诗人虽坚守自我,却仍受到他人关注的无奈。
4. **坚守本心的表达**:“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借兰桂之口,表达了它们孤芳自赏、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草木散发香气是天性使然,不奢求他人的攀折欣赏,这正是诗人不畏权贵、耿介狷介人格的体现,表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而是出于本心。

## 三、其他篇章举例分析
以《感遇十二首》之十“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为例,“白云”喻奸佞小人,“南山”喻朝廷,“日暮”喻自己年老体衰。此句暗示奸佞小人在君王周围致使朝政日衰,自己老年离朝忧思难消。诗以三个互不关联的比喻组成,前六句以男性对游女的追求比喻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思念;中四句以兰花被秋露摧残比喻君子被小人排斥;后两句以白云遮住南山比喻奸臣蒙蔽君王。这些传统比喻形成一个整体,表达了诗的统一主题。

## 四、艺术特色与价值
### (一)艺术特色
1. **托物寓意**:《感遇十二首》整体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兰桂、白云、兰花等自然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含蓄蕴藉,寄托遥深。
2. **结构严谨**:以第一首为例,全诗结构安排紧凑有序,前四句写兰桂的生机与季节的关系,后四句从兰桂的社会效果引出自身的情感表达,层次分明。
3. **语言质朴**:张九龄以素练质朴的语言进行创作,如“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兰桂的特点,没有过多的雕琢,却能传达出深刻的情感。

### (二)文学价值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其诗风清淡,以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为盛唐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总之,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是一组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超艺术技巧的诗歌,展现了诗人在遭贬后的复杂心境和高尚品格,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四十六)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四十八)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