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四十六)张敬忠《边词》鉴赏
张敬忠是唐代一位经历丰富的诗人,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平卢节度使等诸多重要职务,不过《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边词》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开篇即点明地点“五原”,此地位于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天总是姗姗来迟。“旧来”二字意义深刻,既体现出此地荒寒自古至今未有改变,也表明诗人对这种状况早有了解。仲春二月,在内地早已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景象,而五原的垂杨却尚未吐叶挂丝。柳色通常是春天的重要标志,诗人们往往能率先从柳色中捕捉到春天的气息。诗人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一典型事物,极为简洁地描绘出边地春迟的特点,让读者仿佛看到在广袤的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干,一片荒寒之景跃然眼前。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这两句仍然围绕“春迟”来描写边地风光,但换了一种表现手法。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鲜明对照,进一步强调了北边春天的姗姗来迟。第二句与这两句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此时时令已至暮春。在荒寒的北边,河冰刚刚开始解冻,虽然隐隐约约能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但春天的身影和色彩却依旧难以寻觅。而皇都长安,早已是繁花似锦后又归于凋零,春事已近尾声。这种对照,不仅突出了边地春迟的特点,更含蓄地表达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们对帝京长安的深深怀念。
通读全诗,诗人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并未流露出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没有体现出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虽然荒寒,但蕴含着辽阔与壮美;虽然孤寂,却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战争的硝烟。尽管春天来得特别晚,但终究会降临。“河畔冰开”这一景象,带给人们的是对春天的美好展望,而非如“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那样的沉重悲叹。
刘永济评价“此边词而不言边塞之苦。但用对比手法将河畔与长安两两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语意和平,可想见唐初国力之盛”,此评精准地指出了这首诗的妙处。沈德潜说“不须用意”,也表明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韵味悠长,于不经意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张敬忠的《边词》将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巧妙结合,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