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四十五)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18
1323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四十五)《苏颋〈汾上惊秋〉鉴赏》


《汾上惊秋》是唐代诗人苏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有兴寄,有深意,抒发了诗人岁暮时迟的感慨。

## 一、创作背景与时代关联
此诗约作于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或公元724年(十二年)的秋天。当时的背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映照。汾水流入黄河的这段“河汾”沿岸,是汉、唐的河东郡,河东郡的汾阴县曾在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夏天,因方士奏报祥瑞,掘获黄帝铸造的宝鼎。汉武帝秋天亲至汾阴祭祀后土,还作《秋风辞》。而开元时期的唐玄宗雄心勃勃,大有追步汉武帝之意,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旧历二月,玄宗来到汾阴祭祀后土。苏颋时任礼部尚书,从驾参加了祭祀盛典,但之后却忽然被调离朝廷,出京入蜀,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直到开元十三年才又调回长安。外放的两年,是他一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时期,此诗可能就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秋天。

## 二、诗歌内容与意象分析
### (一)“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前两句化用了汉武帝《秋风辞》中“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河汾”的诗意。从字面看,描绘了一幅宏大的画面:北风呼啸,吹动着白云,诗人万里迢迢渡过河汾。这里的“北风”“白云”“万里”“河汾”,四个意象依次推出,勾勒出一个浪迹天涯、游目四顾的游子形象。“北风”带来了秋的寒意,也增添了几分萧瑟;“白云”飘浮不定,暗示着诗人漂泊的状态;“万里”强调了路途的遥远,空间上的辽阔感油然而生;“河汾”则点明了具体的地点,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两句诗既概括地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又让人联想到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历史仿佛在重演。诗人并不点明其中的意味,留给读者自行体会。而题目中的“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受到了震动。从个人角度而言,诗人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惊觉秋天来临,此时他正处于一生最失意的境地,出京外放,恰似被北风吹远的白云,来到这汾水上,所以这两句也是即景自况,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

### (二)“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后两句诗人明确地抒发了内心的复杂情感。“心绪”指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源于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既指萧瑟的天气,也喻指诗人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逢”字表明诗人的愁绪又加上了挫折,暗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还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秋声”即北风,其声肃杀,诗人说“不可闻”,是因为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此时诗人的心绪已经和大千世界、恢宏宇宙融合在一起,为摇落的万物、摇落的生命与永恒的自然和永恒的人类活动之间的不协调而迷惘、震惊,感受到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有限。

## 三、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 (一)虚虚实实,若即若离
整首诗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化用典故,暗示历史往事和现实情境,却不点破其中的深意,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沧桑、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表面上是即景抒情,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 (二)兴寄深远,富有历史沧桑感
这是一首即兴咏史诗,以眼前的秋景为触发点,引发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汉武帝和唐玄宗祭祀后土这两个相似历史事件的暗示,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诗人在诗中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使诗歌具有了兴寄和深意。

### (三)意境含蓄,气象幽远
短短二十字,却营造出了一种含蓄深沉的意境。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象和自身感受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情感。诗中的意象如“北风”“白云”“秋声”“摇落”等,共同构成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展现出一种幽远的气象,颇有历史沧桑之感。

## 四、情感内涵与价值
《汾上惊秋》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咏秋诗,它蕴含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既有对时光流逝、岁暮时迟的感慨,也有对个人仕途失意的哀愁,更有关切国家命运的隐忧。诗人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诗歌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渺小而又无奈的处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人生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总的来说,苏颋的《汾上惊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唐诗中的佳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四十四)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四十六)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