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四十三)《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鉴赏》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是唐代大臣张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715年7月。此诗即景遣怀,寓情于景,不显刻画而意境自现,是初盛唐之际七绝的成熟之作。
##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这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时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当时他途经岳州入朝,作者遂在送别宴会上创作此诗。张说此时被贬,内心本就充满了宦游异乡的沉郁心情和对朝廷的思恋情绪,而友人入朝,更触动了他复杂的情感,使得整首诗笼罩在一种凄婉、惆怅的氛围之中。
## 二、诗歌意象分析
### (一)“巴陵一望洞庭秋”
首句点明地点和季节,诗人站在巴陵郡眺望洞庭湖的秋景。“一望”给人一种视野开阔之感,但紧接着“洞庭秋”却又营造出一种寂寥、萧瑟的氛围。这里的写景看似简单平淡,不渲染、不著色,却能令人联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情景,从而体味到诗人“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诗人本欲借送别抒发自己的凄婉怀抱,如“天涯一望断人肠”,但只说到“巴陵一望”,后三字转为“洞庭秋”,将情感融入到了眼前的秋景之中,景中含情,“不可凑泊”,难以寻绎其确切的情感指向,却又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哀愁。
### (二)“日见孤峰水上浮”
“孤峰”指的是洞庭山,即君山。平日里,诗人或许对这座君山习以为常,但在送别的这天,却愈发觉得它“孤”。这“孤峰”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象征着诗人此时孤独的心境。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诗人无需刻意自譬,只要带着主观情感去观物,物必著我之色彩。“水上浮”的“浮”字,既表现出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地传达出一种迷离扑朔之感。关于君山有很多神仙传说,如它是湘君姊妹游息之所,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等,这些传说使本来实在的君山染上了几分缥缈,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茫和惆怅。
### (三)“闻道神仙不可接”
此句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入抒情。从字面上看,它似乎离送别题意越来越远,但实际上,“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与别情有着微妙的联系。友人入朝,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而诗人自己却被贬谪在此,无法与友人一同前往朝廷,这种钦羡莫及之情和难以追攀的惆怅,正是诗人内心复杂情感的体现。同时,神仙传说的虚无缥缈也反映出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迷茫。
### (四)“心随湖水共悠悠”
这是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诗人的心绪如同那广阔无际的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诗人的心也随着湖水飘向远方,既包含着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也有自己被贬谪的孤独和对未来的迷茫。此句令人联想到“惟见长江天际流”,但用意更为隐然,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
## 三、艺术特色
### (一)兴象风神,无迹可求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诗正体现了这一特点。诗中的送别之意,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那真是“无迹可求”的。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送别之情,而是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将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之中,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达到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全诗即景遣怀,寓情于景。诗人的心绪始终与洞庭湖山水相伴相随,洞庭湖、君山的山水色形,被抹上了作者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无论是“洞庭秋”的寂寥,“孤峰”的孤独,还是“神仙不可接”的惆怅,以及“心随湖水共悠悠”的悠长,都是景中含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 (三)韵律优美,语言简淡
这首诗韵脚分明,音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诗的语言简淡自然,不事雕琢,却能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如“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总之,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初盛唐之际七绝的成熟风貌,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宦游异乡的沉郁心情和对朝廷的思恋情绪,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