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零六)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30
1839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零六)《王维〈老将行〉鉴赏》


《老将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创作于公元737年,当时王维任节度判官,在军旅生活中,他发现军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中叙述了一位老将的传奇经历,揭露了统治者的赏罚不明与冷酷无情,同时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

## 一、人物形象鲜明
诗中老将的形象跃然纸上,生动且饱满。诗的开篇描绘了老将年少时的英勇无畏:“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借用李广和周处的典故,展现了他在十五六岁时便有过人的胆识和武艺,能在敌营中夺得战马,还能像周处一样射杀白额虎,其英勇丝毫不逊色于曹彰。“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则进一步凸显了他征战四方、以一敌百的英雄气概。在战斗中,“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生动地表现出他所带领的军队作战时的迅猛和敌军的狼狈。

然而,命运对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却极为不公。“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他就像李广一样,虽战功赫赫却得不到应有的封赏,被弃置一旁。随着时光流逝,“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他从年少英勇逐渐走向衰老。“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昔日箭术高超的他如今身体也出现了伤病;“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只能像故侯一样卖瓜为生,如同陶潜般门前种柳,过着清苦的生活。

但即便如此,老将的爱国之心从未泯灭。当“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边疆战事又起时,他“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擦拭铠甲、舞动宝剑,展现出随时准备奔赴战场的姿态。“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表达了他渴望杀敌报国、保卫君主的决心。“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借用魏尚的典故,表明只要朝廷任用,他仍能为国立功。

## 二、情感表达深沉
诗中蕴含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一方面,王维对老将的遭遇充满了同情。老将一生征战,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却因命运不济而被弃用,过着凄凉的生活。诗人通过对老将不同阶段生活的描写,如年少英勇、中年被弃、老年仍怀壮志等,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老将命运的悲惨,从而引发对他的同情。

另一方面,诗人对统治者的赏罚不明进行了批判。以卫青和李广为例,卫青凭借“天幸”得以不败并获得高位,而李广屡立战功却因“数奇”得不到封赏,这反映出统治者在用人和赏罚上的盲目和不公。诗人借此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不满和批判。

同时,诗中也洋溢着对老将爱国精神的赞美。尽管老将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不计前嫌,毅然挺身而出,这种爱国热忱和高尚节操令人敬佩。王维通过对老将言行的描写,如擦拭铠甲、渴望杀敌等,表达了对他的高度赞扬。

## 三、艺术特色显著
### (一)用典丰富
这首诗多处运用典故,几乎句句有典。如“步行夺得胡马骑”用李广被匈奴擒获后夺马逃脱的典故;“射杀中山白额虎”用周处除三害的典故;“肯数邺下黄须儿”用曹彰的典故;“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用卫青和李广的典故;“路旁时卖故侯瓜”用故侯召平卖瓜的典故;“门前学种先生柳”用陶潜的典故;“誓令疏勒出飞泉”用耿恭的典故;“不似颍川空使酒”用灌夫的典故;“莫嫌旧日云中守”用魏尚的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刻画了老将的形象,更深刻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 (二)对仗工整
沈德潜《唐诗别裁》谓“此种诗纯以对仗胜”。诗中对仗之处甚多,如“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等,对仗工整,节奏明快,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对仗的运用也有助于突出诗歌的表现力,将老将的英勇和战斗的激烈生动地展现出来。

### (三)结构严谨
全诗十句一段,章法整饬。开头十句写老将青少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平遭遇;中间十句写老将被遗弃后的清苦生活;最后十句写边烽未息,老将怀着请缨杀敌的爱国衷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自始至终洋溢着爱国激情,格调苍凉悲壮,但哀而不伤。

王维的《老将行》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沉的情感表达和显著的艺术特色,成为了唐代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创作技巧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零五)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零七)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