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一十一)《王维〈过香积寺〉鉴赏》
《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亦是其山水诗的经典之作。此诗以恬淡宁静的氛围、清高幽僻的意境和精妙的艺术手法,展现出王维独特的诗歌风格与深厚的禅意。
## 一、创作背景与主题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这首诗创作于他晚年,此时他沉湎于佛家的空寂心境,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为浓厚。诗题“过香积寺”,“过”有过访之意,香积寺是唐代著名寺院,位于今陕西省长安县南神禾原上(也有一说在河南汝州今风穴寺),原貌已不存。此诗意在写山寺,却不正面描摹,而是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通过“安禅制毒龙”,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
## 二、诗歌赏析
### (一)首联:凭空而起,凸显幽远神秘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开篇用“不知”领起,表明诗人是初次造访,不知香积寺的确切位置。“数里”体现出行程的漫长,“云峰”则指云雾萦绕的高山。诗人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数里,却仍不见古寺踪迹,只见山峦高耸入云。这一起语凭空而出,不仅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更凸显了古寺的幽远与神秘,同时也契合了诗人高蹈的生命情趣,激发了他探访古寺的兴致。
### (二)颔联:以动衬静,渲染幽深意境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此联铺写寻访古寺沿途所见景物。山中古木参天,人迹罕至,诗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的阵阵悠长钟声,不禁发出“深山何处钟”的疑问。这看似是疑问,实则是肯定的答复,回荡的钟声衬托出古寺的遥远和幽静。从视觉的“古木无人径”到听觉的“深山何处钟”,以动衬静,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营造出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何处”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缈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愈发浓厚。
### (三)颈联:炼字典范,描绘幽冷之景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诗人采用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不能轻快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冷”字形容“日色”,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幽深的松林上,青松使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咽”“冷”二字用得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从声色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了山寺的幽冷氛围。
### (四)尾联:寓意深刻,点明禅理主旨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人在黄昏时分来到空潭隐蔽之处,看到深潭已空,联想到佛经中所说的毒龙已经制服。“安禅”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毒龙”比喻邪念妄想。此句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体现了王维诗歌中常蕴含的禅意。
## 三、艺术特色
### (一)构思巧妙
全诗不直接写寺院,而是通过描写寻访古寺沿途的景物,如云峰、古木、钟声、泉声、日色、空潭等,从侧面烘托山寺的幽胜,使寺院在景物的烘托下自然呈现,给人以“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的艺术效果。
### (二)炼字精巧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二字,将泉声和日色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感受,生动地描绘出环境的幽冷,堪称炼字典范。
### (三)意境清幽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从首联的幽远神秘,到颔联、颈联的清幽寂静,再到尾联的禅意深远,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林古寺之中,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与恬淡。
### (四)禅意浓厚
王维以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最后通过“安禅制毒龙”点明禅理,将佛教禅理与山水景物完美融合,体现了他“诗中有道”的创作特色。
清人吴汝伦称赞这首诗“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王维通过《过香积寺》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对禅理的深刻领悟,使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山水诗中的经典之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