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一十)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30
1816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一十)王维《送梓州李使君》鉴赏

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独具特色的送别诗,全诗没有直接抒发惜别之情,而是着眼于对友人的劝勉,通过对梓州的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描写,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构思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 一、开篇奇景,意境壮美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起笔便展现出宏大的气势。这两句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描绘出万壑千山之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处处回荡着杜鹃的啼鸣声。既有视觉上的震撼,又有听觉上的感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进入到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世界。诗人以如椽大笔,勾勒出巴蜀地区层峦叠嶂、林木参天的壮丽景象,同时杜鹃的啼鸣更增添了画面的热闹与灵动。此联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进一步紧扣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之中晴雨参半的奇妙景观,再展现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的壮观景象。诗人从远处望去,泉瀑好似从树梢上倾泻下来,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视角观察景物,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巧妙地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和高远,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将读者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这一联与首联紧密相连,“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

## 二、民情风俗,紧扣职事
诗的后半首由自然风光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汉女”指梓州的少数民族妇女,“橦布”是用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巴人”指当地百姓,蜀地产芋,人们常为芋田发生诉讼。这两句诗紧扣蜀地特点,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的风俗民情。同时,征收赋税、处理讼案也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后所掌管的职事,诗人将这些内容写入诗中,既体现了对友人工作的关注,也为下文的劝勉做了铺垫。

## 三、用典劝勉,寄寓厚望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运用了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见蜀地僻陋,便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诗人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能效法文翁,翻新教化,不要倚仗先贤原有的政绩而泰然无为。联系上文对蜀地美景和淳朴民情的描写,到这样的地方任职,更应该克尽职事,有所作为。诗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 四、艺术特色与思想价值
在艺术上,这首诗特色鲜明。前半首悬想梓州山林奇胜,切中地理特点;颈联叙写蜀中民风,贴合当地事务;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切中人物身份。全诗神完气足,精当不移。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感伤,展现出诗人对友人的鼓励和期待。

从思想价值来看,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更体现了诗人对为官之道的思考。他希望友人能够在任上有所作为,为当地百姓带来福祉,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值得称赞。

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胸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零九)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