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零九)《王维〈酬张少府〉鉴赏》
《酬张少府》是唐代诗人王维酬答友人的作品,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清幽,蕴含着诗人复杂的人生感悟和精神追求。
## 一、创作背景与缘由
此诗作于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王维四十一岁。王维早年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张九龄为相时,他是张的政治主张的拥护者,并受到张的提拔和器重。然而,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罢相,代表着玄宗开明政治的终结。此后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王维十分沮丧,曾寄诗九龄,表示对朝政失望,从此将归隐山林。尽管他依旧在朝作官,官职还有所升迁,但内心矛盾痛苦,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并更加笃信佛教以寻求精神慰藉和解脱。从诗的题目与尾联来看,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询问穷通之理,似有劝其重新出山、继续为官之意,王维则以此诗作答,表明自己的心愿。
## 二、诗歌内容分析
### (一)前四句:苦闷心境的流露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诗人开篇便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表明晚年只喜好安静,对万事都漠不关心。“晚”字和“惟”字耐人寻味,暗示着他少年、青年、壮年时并非如此。他早年作品《少年行》中的“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就展现出凌云壮志。这里的“万事不关心”并非真的不关心,而是出于人生无奈,是对当时腐败政治丧失信心的自我安慰,是不愿与邪恶者同流合污的自我解脱。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这两句写出了“万事不关心”的原因。诗人并非不想关心时事,而是“无长策”,即没有好办法。当时把持朝政的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不肯重用忠良之臣。诗人对李林甫的腐败行径看不惯却无能为力,只好以“无长策”为借口“返旧林”。“空”字含有“徒然”之意,理想落空,归隐又有何益,但又不得不如此,隐含着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和苦闷,也流露出对朝政的不满牢骚。
### (二)颈联:隐逸生活的情趣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诗人选取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细节来展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白天,在松林间宽衣解带,感受着松风的吹拂,晒晒太阳,放松身心;夜晚,在山月的照耀下,悠然地弹琴。这两句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以声显寂,将诗人置于自然之中,使意与境相谐,情与景互生,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写照,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幽然自得的闲适情绪。
### (三)末联:达观态度的表达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以问答形式作结,张少府询问穷通之理,王维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让张少府去听水浦深处的渔歌。“渔歌”代表着隐士的生活,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劝张少府达观,要像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这既是对张少府的劝慰,也进一步表明了自己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
## 三、艺术特色
### (一)写情多于写景
全诗以抒情为主,前四句直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归隐的想法,颈联虽写景,但景中含情,通过对隐逸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出诗人的闲适情趣,末联则以含蓄的方式表达达观态度。整首诗情感细腻深沉,写景只是为抒情服务。
### (二)含蓄蕴藉
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时,并非直白表露,而是含蓄委婉。如“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表面上看是消极的生活态度,实则蕴含着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不直接回答问题,以景作结,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
### (三)意境清幽
颈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松风、山月、解带、弹琴,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静谧、闲适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远离尘世的宁静与自在。
## 四、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王维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内心的矛盾、苦闷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对当时腐败的政治感到失望,不愿同流合污,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只好选择归隐山林,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劝友人不要过于在意穷通得失。
王维的《酬张少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复杂心境和精神追求,是唐诗中的佳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