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七)《祖咏<终南望馀雪>鉴赏》
《终南望馀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咏雪诗,此诗短小精悍,意境深远,虽仅寥寥二十字,却将终南山余雪之景与雪后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唐诗纪事》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当时唐代应试诗规定要写五言六韵的排律,共十二句,然而祖咏仅写了四句便交卷,面对他人询问,他称“意尽”。这种做法虽不符合考试规则,却展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和坚持,也让这首诗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诗的首句“终南阴岭秀”,点明了诗人的立足点是在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之南,诗人看到的是山的北侧,即“阴岭”。“阴”字精准地表明了山的方位和受光情况,正因是山阴,气温较低,阳光难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留存。而一个“秀”字,生动地描绘出终南山雪景的秀丽,点出了终南山凌寒屹立的神采,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积雪浮云端”一句,紧扣诗题中的“余雪”。山腰以下的积雪已消融,只有山巅的高寒之处积雪尚存。终南山高耸入云,远远望去,白皑皑的积雪仿佛浮在云端。“浮”字用得极为传神,化静为动,不仅表现了山的高峻、峭拔,也描绘出山顶积雪空灵轻盈之状,使画面增添了生气,同时也说明积雪很厚。此句将山的雄伟与雪的灵动完美结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终南山的壮美。
“林表明霁色”描绘了雪后初晴的景象。“霁”指雨雪后天气转晴,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明”字让读者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林表的“表”字用得精妙,因为是夕阳,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沐浴到日光,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后,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诗人巧妙地补写了“余雪”的原因——天晴,同时用明亮的色彩与云端的白雪相互映衬,更增添了终南山的“秀”色。
末句“城中增暮寒”由视觉描写转向了感觉描写,写出了“余雪”造成的后果。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雪后在城里,地面和房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以致比下雪时天气更冷。“暮”字说明此时已是傍晚,日落西山,天气会更加寒冷。诗人抓住了雪后寒冷的特点,传达出了自己以及人们普遍体验得到的生活实感。这一句与前三句所写的山林之景相互呼应,一写所见,一写所感,将雪后的特点全盘托出,同时也紧扣题目的“望”字,使诗歌结构严谨,意境完整。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言简意赅,用词精准、生动。诗人以极少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辩证法。在构思上,全诗围绕“望”字展开,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选取了山的阴岭和余雪进行描写,重点突出。诗的前两句写远望之景,后两句写雪后之感,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作鲜明对照,或许有意无意地透露了自己厌恶混浊的官场和冷漠的世情,从而倾心向往高洁明丽的大自然。
祖咏的《终南望馀雪》以其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写、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咏雪诗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