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零一)《王维〈渭川田家〉鉴赏》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描绘了渭水两岸的农村生活,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
## 一、诗歌意境:诗中有画的田园暮归图
诗开篇“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描绘出夕阳的余晖洒在村庄上,牛羊沿着深巷缓缓归来的画面。诗人先渲染出暮色苍茫的氛围,作为全诗的总背景,紧接着一个“归”字,将读者的视线聚焦到牛羊归村的情景上,让人自然联想起《诗经》中“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场景。诗人痴痴地目送牛羊没入深巷,这份专注也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镜头切换到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等待着放牧归来的孙儿。这一温馨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让诗人也仿佛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喜悦。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描绘了田野间的景象。野鸡在麦田里欢快地鸣叫,呼唤着配偶;蚕儿开始吐丝作茧,桑林里的桑叶已经所剩无几。这两句展现了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机与活力,一切生命都在这黄昏时分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农夫们扛着锄头从田间归来,在小道上相遇,亲切地交谈着,乐而忘归。这一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体现了农民之间淳朴的情谊。
整首诗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田园画卷,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
## 二、情感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官场的苦闷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通过描绘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自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当他看到乡村中牛羊归村、老人候孙、生命各得其所的场景时,联想到自己在官场中的彷徨无依,不禁心生羡慕之情。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人感慨于农家生活的安闲逸乐,情不自禁地吟唱起《诗经·邶风·式微》,表达了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这里的“归”,不仅是身体的回归,更是心灵的归宿。前面所描写的众多“归”的场景,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点明了主题。
## 三、艺术特色:自然清新的白描手法
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不事雕绘。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乡村生活的场景,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独特魅力。
同时,诗中景情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抒情又依托于写景。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 四、思想价值: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人性的关怀
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具有一定的人民性。王维生动地描绘出农村生活的画面,赞美了农村生活的安详宁静,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虽然诗中没有反映出农民所受的剥削和痛苦,但这并不影响诗歌本身的价值。诗人关注的是乡村生活中的美好一面,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性中对自然、对本真的向往。
总之,《渭川田家》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唐代田园诗的风采,让后人领略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