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六) 《祖咏〈望蓟门〉鉴赏》
《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风光,抒发了诗人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充满了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
## 一、起笔不凡,气势夺人
“燕台一去客心惊”,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是“一到燕台”的倒装,这样的倒装既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就用一个壮大的地名,瞬间增加了全诗的气势。诗人初到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眼前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让他激情满怀。一个“惊”字,精准传达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领起下文对边塞景象的描写。
## 二、景中含情,震撼心灵
### (一)军营之“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震天。此句借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诗人尚未深入了解边塞,就先被这喧闹的军乐声所震撼,感受到了浓厚的战争氛围。
### (二)远景之“惊”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这两句从远处和高处着笔。冬季本就严寒,又有连绵千万里的积雪,雪上反映出的寒光,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一句分作四层,层层递进,托出一个“惊”字。向高处望,在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表现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让诗人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 (三)战场与地形之“惊”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前一句写进攻的态势,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在一起,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反而显得壮伟异常。后一句写防守的形势,蓟门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仿佛天生是来护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展现出边塞的险要和边防军队的昂扬意气。
## 三、壮志豪情,水到渠成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诗人虽然早年不能像东汉时定远侯班超那样,初为佣书吏,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但见到三边如此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从惊转入不惊,是诗人望后之感的自然抒发,水到渠成地完满地结束全诗。
## 四、艺术特色与时代精神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扣紧一个“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它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同时也体现了盛唐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