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五)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8
2243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五)《王昌龄〈送柴侍御〉鉴赏》


《送柴侍御》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为即将从龙标前往武冈的柴侍御送行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抒情方式和深远的意境,成为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此诗创作于他被贬龙标期间,当时友人柴侍御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在送别之际写下此诗。一般送别诗多表达怨离伤别之情,但这首诗却以乐观开朗的基调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然而实际上诗人内心十分伤感,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使离愁的表达更加深沉。

## 二、诗句解析
### (一)“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首句“沅水通波接武冈”,点明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沅水”即沅江,“通波”说明水流相通,“接”字将沅水与武冈联系起来,给人一种两地水路相连、距离相近之感。“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语调流畅轻快,江河相连、道无艰阻的画面跃然纸上,为下一句作铺垫。

第二句“送君不觉有离伤”,直抒胸臆。从表面看,诗人送别友人却感觉不到离伤,似乎违背常理。但结合前文,诗人以两地水路相近来宽慰友人,同时也是在努力抑制自己的离伤情绪,不想让友人过于伤感。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宽解,也暗示了其内心深处的离愁被强压着。

### (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青山一道同云雨”,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青山连绵,云雨共沐,意味着诗人与友人虽然即将身处两地,但仍能共同经历风雨,暗示着彼此的情谊不会因距离而疏远。

“明月何曾是两乡”以反诘的语气进一步强调,明月普照大地,无论两人身在何处,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又怎会觉得身处两乡呢?这两句诗通过想象,将空间上的距离拉近,使“两乡”化为“一乡”,体现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诗人以乐观豁达的语言宽慰友人,同时也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融入其中。

## 三、艺术特色
### (一)意象运用巧妙
诗中运用了沅水、青山、明月等意象。沅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友情的深远、流动;青山象征着故乡和亲近的自然环境,也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像青山一样稳固;明月是思乡、离别的常见象征,在这里代表着两人共同的思念感受,无论距离多远,明月都能传递彼此的心意。这些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即使离别,情感依旧相互交融的氛围。

### (二)抒情手法独特
诗人采用了“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表面上以乐观开朗的语言安慰友人,减轻其离愁,实际上自己内心伤感。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比直接抒发离伤更能打动读者,使情感更加深沉、真挚。

### (三)笔法灵活多变
一句肯定(“青山一道同云雨”),一句反诘(“明月何曾是两乡”),反复致意,恳切感人。既承接了前文对两地相近的描述,又进一步深化了情感,使整首诗的抒情更加饱满。

## 四、主题与价值
《送柴侍御》主题鲜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豁达态度。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哀怨伤感的常格,以积极乐观的情感感染读者。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抒情手法,传达出友情不受空间限制的主题,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豁达。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能引发人们对友情和离别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四)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六)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