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一十五)王维《终南山》鉴赏
《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约作于开元末至天宝初年,当时王维曾在终南山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此诗以游踪为线索,生动描绘了终南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一、整体意境与风格
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终南山》便是典型代表。全诗笔力劲健,气韵生动,意境清新,宛如一幅层次分明、色彩斑斓的山水画。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终南山的宏伟壮观、变幻莫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 二、各联赏析
###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诗人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与绵亘。“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说它“近天都”,形象地写出了终南山的高耸入云,仿佛与天帝的都城相接。而“连山接海隅”则进一步强调了山脉的连绵不绝,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给人以一种雄浑壮阔之感。这种夸张的描写,不仅突出了终南山的宏伟气势,也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 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颔联描写近景,展现了诗人身在山中的奇妙体验。“回望”和“入看”两个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的观察视角变化。当诗人回头望去,刚刚分开的白云又合拢在一起,形成一片茫茫云海;而当他朝着青霭走去,却发现那淡淡的云气到了眼前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云气的变幻莫测,不仅增添了终南山的神秘色彩,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捕捉和细腻描绘。同时,这一联也蕴含着一种哲理意味,即事物的表象往往是虚幻的,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正领略到其内在的美。
### 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颈联从宏观角度进一步描绘终南山的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分野中峰变”,说明终南山的中峰高大雄伟,将山南山北分隔成不同的景象,各山谷间的阴晴变化也有所不同。这一句通过描写地理分野的变化,突出了终南山的广阔和地形的复杂。“阴晴众壑殊”则具体描绘了山谷间的阴晴差异,有的山谷阳光明媚,有的山谷则阴云密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联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终南山的地理特征和气象变化,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多样性。
### 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尾联由写景转入叙事,写诗人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问樵夫”,一个“隔”字点出了诗人“远望”的位置,也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诗人隔水询问樵夫是否可以借宿,既表现了他对山中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也从侧面反映了终南山的清幽宁静,人烟稀少。这一结尾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仿佛让读者看到了诗人在山水之间徘徊的身影,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 三、艺术特色
### 1. 视角转换巧妙
全诗采用了由远及近、移步换形的写法,从远景到近景,再到宏观的地理描绘和具体的生活场景,视角不断转换,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领略终南山的美景。这种写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也让读者仿佛跟随诗人的脚步,一同游历了终南山。
### 2. 意境营造深远
诗人通过对终南山的山水、云雾、阴晴等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神秘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从而引发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喧嚣的厌倦,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 3. 语言简洁凝练
王维的诗歌语言一向以简洁凝练著称,《终南山》也不例外。诗中用词精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但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自然景观的特点和神韵。例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仅仅十个字,就将云气的变幻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使诗歌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终南山》是王维山水诗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唐代山水诗的高超水平。通过对终南山的赞美和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