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一百一十八)王维《使至塞上》鉴赏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纪行诗,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公元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次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这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的一次外调。所以,诗中在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为全诗奠定了复杂的情感基调。
## 二、诗句解析
###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诗人轻车简从前往边塞慰问将士,“单车”显示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透露出一种孤寂与失意。“欲问边”点明出使目的,“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此句暗示边塞的遥远辽阔,也成为诗中描绘风光景物的背景依据。
###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此联包含多重意蕴。“征蓬”即随风飘飞的蓬草,诗人以蓬草自况,写出了自己的飘零之感。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诗人以之自比,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归雁”是因季节为春天,大雁北飞。诗人以“归雁”反衬自己,大雁北归是得其所,而自己却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截然不同,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诗人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画面上,黄沙莽莽,无边无际,一缕孤烟直上云霄,给死寂的沙漠增添了一丝生气;黄河横贯沙漠,尽头一轮落日浑圆,既给人温暖与宁静之感,又带着苍茫之意。“孤烟”可能是边防报警的狼粪烟,也可能是旋风或平安火。“直”字表现出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则凸显了落日的柔和与圆满。这两句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刻画,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在辽阔的背景下,诗人的孤独被放大,同时也展现出一种对塞外壮美景色的惊叹与赞美。
###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侦察骑兵告知主帅正在燕然前线。“萧关”是古关名,王维出使河西实际不经过此地,这里大概是借用典故。“燕然”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此句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紧迫,诗人在边关的孤独与惆怅中,仍保持着对国家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待。
## 三、艺术特色
### 白描手法
王维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塞外的壮丽风光和自己的行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宏大的场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对比映衬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如“征蓬”与“归雁”,“征蓬”自比诗人,是正比,表现诗人的飘零;“归雁”反衬诗人,突出诗人的孤独。通过这种对比,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鲜明。
### 情景交融
整首诗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和行程描写中。从首联的孤寂,到颔联的失落,再到颈联对壮美景色的震撼,最后尾联的期待,情感随着景色和行程的变化而层层递进,景中含情,情由景生。
## 四、总结
《使至塞上》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对塞外壮丽风光的描绘,更在于通过简单的语言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它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又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后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净化、升华后的慷慨悲壮和豁达情怀。诗的意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