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二)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8
1945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二)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鉴赏

《听流人水调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听筝乐而引发感慨所创作的七言绝句。全诗短短四句,却在句法、音韵以及通感运用上颇具特色,意境营造浑融含蓄,艺术感染力十足。

首句“孤舟微月对枫林”,诗人并列三个意象,勾勒出一幅极具画面感的秋江晚景图。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借月光抒发客愁是常见传统,江上的月光与水光相互交融,更容易触动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对这类情景情有独钟,如“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诗句,都将客愁与江月紧密相连。“孤舟微月”同样营造出了这种饱含愁绪的意境,虽未明言“愁”字,却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愁意。“枫林”不仅点明了季节是秋天,也与客愁相关联。江边的枫林,在秋风中发出肃杀之声,正如“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所描绘的那般,让人不禁生出“青枫浦上不胜愁”的感慨。这一句集中了秋江晚来的三种景物,构成了极为凄清的意境,为后文筝曲的演奏铺设了典型的环境。在这样的情境下,唯有音乐才能排解异乡异客的愁怀,弹筝者也借此暗中登场。

“分付鸣筝与客心”,“分付”即发付、安排之意,与“与”字相互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的心境相契合。“水调子”本就哀切,此时又融入了流落江湖乐人的主观情感,自然会引起同为“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分付”和“与”这两个字运用得十分灵活,它们不仅包含演奏弹拨的意思,其意味更是难以用实在的词语准确传达。这两个字将景色、筝乐与听者的心境紧密相连,使之融为一体。而且,“分付”是双声,“鸣筝”是叠韵,让诗句读起来铿锵上口,富有乐感。正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这种难以言表的情感,正是诗句的精妙之处。

次句刚引入筝曲,第三句“岭色千重万重雨”却转而描写“岭色”。实际上,这里与首句的写景性质不同,仍然是对“鸣筝”的进一步描写。也许夜晚真的下了一阵雨,让岭色若有若无;也许只是“微月”如水的清光,营造出了雨意朦胧的感觉。这一句运用通感的手法,将筝曲的连绵不绝比作千重万重的雨幕,形象地表现出筝曲的哀怨深沉,同时也进一步渲染了愁绪。

尾句“断弦收与泪痕深”,筝弦突然断裂,乐人因思念至极、哀伤至极而忘情。低头看去,弦断之处,泪水早已湿透衣衫。“断弦”这一细节,将乐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同时,“泪痕深”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触动之深,与前文的愁绪相呼应,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整首诗以景起笔,以情收尾,景中含情,情中有景。通过描绘秋江夜景和听筝的感受,抒发了诗人深沉的羁旅之情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巧妙地运用意象、通感等手法,将景色、音乐与情感完美融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了王昌龄作为“七绝圣手”的高超艺术造诣。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一)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三)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