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一) 王昌龄《闺怨》鉴赏
《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围绕一位少妇春日登楼的心理变化展开,深刻揭示了爱情与功名的矛盾,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时代背景与主题内涵
盛唐时期,从军征战、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觅封侯”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诗中的少妇和她的丈夫也受此影响,对这一道路充满幻想。但诗人通过少妇的情感转变,让我们看到了这种追求背后的代价,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对平凡而温暖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破坏美好生活的不满。
## 细腻的心理刻画
### 不知愁的青春欢乐
诗的开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点明少妇起初不知忧愁。她正当青春年少,生活优渥,还未经历太多波折。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打扮后登上翠楼,并非为了排遣愁闷,而是去观赏春色以自娱,展现出青春的活力与欢乐。这为后文她心理的转变做了铺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忽见杨柳的情感转折
“忽见陌头杨柳色”是全诗的关键,即“诗眼”。杨柳在古代不仅是春色的象征,还与离别有关,古人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少妇看到杨柳色,思绪瞬间被触动,她联想到夫妻间的恩爱、与丈夫惜别的场景,意识到自己美好的年华在孤寂中悄然流逝,而眼前的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享。这一瞬间,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如决堤之水般涌上心头。
### 悔教封侯的深刻省悟
“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后悔当初怂恿丈夫去从军封侯。这一情感的爆发,是她内心矛盾的集中体现。曾经,她和丈夫都对“觅封侯”充满期待,但如今,青春虚度,独守空闺的痛苦让她认识到,爱情远比功名重要。这种悔悟,反映出她对平凡生活的向往,也揭示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伤害。
## 独特的艺术手法
### 欲扬先抑,对比鲜明
诗题是“闺怨”,但开头却写少妇“不知愁”,这种看似违背题面的写法,实则是为了突出她后来的“悔”。先展现她的无忧无虑,再描写她的悔恨交加,使情感的转变更加突兀和强烈,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少妇内心的痛苦。
### 含蓄委婉,意在言外
王昌龄善于用精炼的语言、含蓄的笔法表达深沉的情感。诗中没有直接写怨愁,但通过少妇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转折,让怨之深、愁之重自然流露。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少妇的复杂情感。
### 截取瞬间,窥见全程
绝句如同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来反映整体。这首诗抓住了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进行集中描写,让读者从这一瞬间联想到她之前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积累,从突变中窥见全过程,耐人寻味。
总之,王昌龄的《闺怨》以其深刻的主题、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少妇的情感世界,也引发了我们对爱情、功名和战争的思考。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