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三)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28
2944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三)《王昌龄〈送魏二〉鉴赏》


《送魏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诗作于其贬龙标尉时,全诗为“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短短四句,却蕴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 一、诗歌意境营造
诗中描绘了一幅极具画面感的送别场景。饯宴设在临江的高楼上,空气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然而,这美好的场景却因朋友即将离别而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叙事写景中已暗含依依惜别之情。首句“醉别江楼橘柚香”,“醉”字不仅体现出饮酒之态,更暗含“酒深情亦深”之意,诗人借酒来抒发内心的不舍。次句“江风引雨入舟凉”,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既是身体的感觉,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将秋风秋雨不疾不徐、悠然而至的特点恰切地表现出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精妙,耐人寻味。

后二句诗人宕开一笔,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友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风住雨收,一轮孤月高悬,环境如此凄清,友人恐难成眠。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稳,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觉(月光)和听觉(猿声)两个方面,勾勒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诗境颇具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 二、艺术手法运用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的前半部写实景,描绘了在江楼与友人醉别,以及江风引雨入舟的场景,真切地展现了送别时的环境和诗人的感受。后半部为虚拟,借助想象,为友人虚构出一个旅夜孤寂的情景。通过虚实结合,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的惜别之情,而是通过为友人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将自己对友人的牵挂和担忧融入到虚拟的场景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如“江风引雨入舟凉”,通过描写江风、秋雨带来的“凉”意,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融入其中。同时,末句的“长”字也运用巧妙,它描摹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中关于猿声“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三、主题思想表达
全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不舍和感伤之情。在清秋的日子里,与友人在江楼醉别,本就充满了离别的愁绪,而风雨入舟的“凉”意,更增添了这种伤感。诗人通过想象友人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景,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牵挂和担忧。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友情,更反映了古人在离别时的普遍情感体验。在古代,交通不便,一别之后可能很难再相见,因此离别往往会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愁绪和不舍。

王昌龄的《送魏二》以其优美的意境、精妙的艺术手法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领略到了唐诗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二)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九十四)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