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三十六)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10-16
7054

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三十六)陈子昂《送魏大从军》鉴赏

《送魏大从军》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一首不落俗套的赠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以及自己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 知人论世:时代与诗人的豪情
陈子昂生活在唐代,是初唐诗文革新的重要人物之一,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存诗共100多首,其代表作《感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登幽州台歌》等,都展现出其诗歌风骨峥嵘、意境深远的特点。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边塞战争频繁的背景下,既体现文人送别友人的传统,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边塞战争和民族关系的关注。

## 诗中乾坤:内容与情感的交织
### 用典明志,出征之慨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首句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这里的“匈奴”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喷薄而出,让人感受到边境军情的紧急。同时,诗人把春秋时以和戎政策消除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友人魏大,将“和戎”变为“从戎”,既表明了诗人对此次战争的支持,也暗示魏大从军是御边保国的正义之举。
### 惜别相约,壮志豪情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三河道”点明送别地点在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代指都城长安。“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等地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功的赵充国。诗人与友人在繁华都城分别,心中难免惆怅,但为了国家,两人相约要像赵充国那样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离愁,却气概雄壮。
### 景中寓情,任务艰巨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诗人想象魏大从军所去之地。“横”字凸显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接”字既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其与云中郡相连。它们构成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暗示魏大此行任务艰巨,为结尾做了铺垫。
### 再用典故,激励友人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运用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的典故。诗人激励友人要扬名塞外,让大唐将士的战功也能留在燕然山上,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使全诗的情感更加连贯。

## 诗韵悠长:艺术特色与价值
### 典故活用,意蕴深厚
诗中多次运用典故,且灵活变化。如将魏绛“和戎”改为“从戎”,贴合友人从军的情境;用霍去病、赵充国、窦宪的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使诗歌更具历史厚重感,同时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期望。
### 情感豪放,气壮山河
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没有一般送别诗的儿女情长、凄苦悲切,而是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诗人从大处着眼,激励友人立功沙场,展现出气壮山河的气势,体现了唐代文人的豪迈气概和爱国情怀。
### 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诗歌先点明友人从军的背景和意义,接着写送别时的情感与期望,再描绘从军之地的险要,最后以激励之语作结,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一气呵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唐代送别诗中的佳作,展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三十五)

下一篇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三十七)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