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三十五)《晚次乐乡县》是初唐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征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愁。
### 创作背景
诗题中的乐乡县,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从诗中所写情况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次”是停留的意思。
### 情感表达
- **奠定基调**:首联“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的伤感情调。“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就凄苦,何况独自一人,更觉凄凉。
- **层层递进**:颔联“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故乡已不见,眼前的河流、平原都是陌生的,行之若迷;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来说是边远之地,诗人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进一步加深。
- **情景交融**:颈联“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诗人放眼四周,野外戍楼上的荒烟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模糊一片。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同时也将诗人的乡愁加厚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唯一的安慰,这时也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
- **情感爆发**:尾联“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当诗人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脱口而出,最使他动情的,莫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猿鸣声。诗人自问自答,将宕开的笔墨收拢,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
### 艺术手法
- **寓情于景**:整首诗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如“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等句,通过对山川、原野、荒烟、古木等景物的描写,烘托出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含而不露。
- **结构严谨**:全诗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篇。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表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以“夜”字结束全诗。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彼此衔接,自然密合。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承上关联,严密有致。
### 风格特点及价值
陈子昂的诗大多以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无论从结构的严谨或情韵的悠长上说,都在他的诗中别具一格。与笔法粗犷、直抒见长的《登幽州台歌》相比,此诗笔法细腻,让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这首诗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后人广为传颂和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