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唐诗鉴赏(三十二)《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鉴赏》
## 一、组诗概述
《感遇三十八首》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全为五言古诗体,有四韵、六韵、八韵等不同形式,字数不等。这组诗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涵盖面极广,大都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富有现实意义。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也各不相同,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后加以记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
## 二、诗歌渊源与创新
自齐梁以来,诗体日趋浮夸、靡丽,徒有文字之美,不见作者思想怀抱,有汉魏风骨的五言古诗几乎无人创作。陈子昂作《感遇三十八首》,直接继承了汉魏古风,从渊源上看可说是复古。然而,他的诗扫除了齐梁旧格,为唐代五言古诗建立了典范,成为先驱者,从影响方面讲又是创新之举,如同后来韩愈的古文运动,虽口号是复古,效果却是开创了新的散文风格。
## 三、内容分类与主题剖析
### (一)借古讽今类
此类诗继承了左思《咏史》的传统,通过引述古代历史事实来反映现实问题。例如《其四》,诗中提到“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乐羊为求军功不惜吃自己儿子的肉,陈子昂借此批判这种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背人伦的行为。接着又以“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用中山相不忍捕杀幼鹿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讽刺了现实中那些不择手段追逐功名利禄、丧失人性的人。
### (二)抒写感慨类
这类诗继承了阮籍《咏怀》的风格,主题不涉及历史事实,主要是抒发自己的感慨。
- **怀才不遇之叹**:如《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诗人以兰若自比,描绘了兰若在春夏时生长得繁茂美丽,然而随着时光流逝,秋风起,芳华摇落,借此抒发自己虽有才华却无法实现理想、抱负落空的悲哀。
- **对战争的批判与对人民的同情**:《其三》“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描绘了丁零塞的荒凉,亭堠破败,暴骨遍野的凄惨景象,回顾了汉朝三十万军队与匈奴作战的历史,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将士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批判。
-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其五》“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批判了社会上那些卖弄巧智、争名夺利的人,他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上迷失自我,而诗人则向往玄真子那种超脱尘世、顺应自然的境界。
-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其一》“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从自然现象的变化联想到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兴衰更替,引发了对宇宙至精之道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 四、艺术特色
### (一)比兴手法的运用
陈子昂在诗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使诗歌更加含蓄委婉,富有韵味。如上述《其二》以兰若比人,《其三》以边塞的荒凉景象暗示战争的残酷,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二)意境雄浑壮阔
部分诗歌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如《其三》中对丁零塞的描写,“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展现出边塞的苍茫、荒凉和战争的残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 (三)语言质朴自然
《感遇三十八首》的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能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悠悠念无生”等诗句,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但又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 五、历史意义与价值
《感遇三十八首》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抨击了武周王朝的腐败统治,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抒发了自己身逢乱世、忧谗畏讥的恐惧不安,以及壮志难酬、理想破灭的愤懑忧伤。它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后世文人关注社会现实,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