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丨唐诗鉴赏(三十一)《李適之<罢相>鉴赏》
《罢相》是初唐李適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因事而写的讽刺诗,充满了对仕途险恶和世态炎凉的感慨。
## 一、创作背景与作者心境
李適之是皇室后裔,唐太宗李世民曾孙。他入相前长期担任刺史、都督等州职,以强干见称,且性情简率,不务苛细,待人随和,雅好宾客,是一位分公私、别是非、宽严得当的长官。天宝元年至五载,他担任左相。然而,在为相期间,他与权奸李林甫“争权不协”,而与清流名臣韩朝宗、韦坚等交好。当他的好友韦坚等先后被李林甫诬陷构罪,他“俱自不安,求为散职”。天宝五载,他获准免去左相职务,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此时他感到异常高兴而庆幸,“遽命亲故欢会”,并写下了这首诗。作者要求罢相,原为畏惧权奸,躲避斗争,远祸求安。倘若直截把这样的心情写出来,势必更加得罪李林甫,所以作者设遁辞,用隐喻,曲折表达。
## 二、诗句解析
###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避贤”即避让贤路,是交印辞职、给才德高的人让路的自谦说法,这里实则是一种无奈的托辞。作者表面上说自己是为了让贤而辞去相位,实际上是在政治斗争中败给了李林甫,不得不退出权力中心。“乐圣”,古人称浊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乐圣”即乐饮清酒,“衔杯”就是饮酒。这一句表面上展现出诗人罢相后轻松愉悦、纵情饮酒的洒脱姿态,仿佛摆脱了政务的束缚,能够尽情享受生活。但实际上,这是诗人在强颜欢笑,以饮酒作乐来掩盖内心的愤懑和无奈。他心中清楚自己罢相并非出于主动让贤,而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这句诗直白地揭示了世态炎凉。诗人罢相前,身为宰相,家中必定宾客盈门,那些人或是为了巴结权势,或是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帮助。而如今罢相,诗人不禁发问:今天还有几个客人会像以前一样登门拜访呢?这一问,看似简单,却饱含着诗人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和讽刺。通过前后宾客数量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丑恶嘴脸,也反映出了官场的现实和残酷。
## 三、艺术特色
### 曲折含蓄的表达
整首诗表现曲折,诗旨却清晰可感。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罢相的不满和对李林甫的怨恨,而是通过巧妙的语言和隐晦的手法,如“避贤”“乐圣”等词语,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隐藏起来。这种曲折的表达既避免了直接得罪李林甫,又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 强烈的讽刺意味
诗中充满了讽刺,尤其是最后一句对门前客的质问,讽刺了那些在权势面前阿谀奉承、在失势后便弃之如敝履的人。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世态炎凉的画面,让读者对官场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口语化的语言
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如“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就像日常的对话一样自然。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四、情感与价值
《罢相》一诗,短短二十个字,既写尽了仕途的险恶,又讽刺了人情的冷暖。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人际关系。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官场中,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弱点。同时,它也让我们对唐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