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华夏游记【四百七十七】
南北朝宋初二年(公元421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他用浪漫主义的大手笔构造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桃花源,反映了人民群众众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社会的抗议。陶渊明从小受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民寡民"的思想的影子。陶渊明继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风",《桃花源诗并序》问世之后,石破天机,使桃花源声名大起,现实中的桃源山,桃源观,桃花山,桃川宫(即桃源山滨临之沅江一带)等名胜景物随之暇迩闻名。举凡传说中的胜地,对于真正的发源总有争议。自从陶渊明杜撰的《桃花源记》成名以来,千百年里竟然出现了数个桃花源,各地均是引经据典,以期证明自己的正宗。




原本都是秀丽风光,却因人为的执著而染上了世俗的尘埃,也是美景的悲哀了。这里的人都说武陵桃源最美的时候是三月底,那时满山都是桃花盛放的婀娜多姿。原来上一次我竟然错过了最美的桃花源,真的是“空入宝山”了。
虽然没有桃花,美景还依然是美景,粉嫩的娇娆褪尽换来满山的苍翠欲滴。圈起来的方竹亭中,粗粗细细的绿竹竟然都是方茎。我正诧异于物种的遗传与变异,却听到后面有人发表高论,说此地方竹代表了陶渊明刚直不阿,有棱有角的性格。人文山水中,倒是需要这样的论调才不至于大煞风景。山脚下的排成一排的滑竿暗示了山路的漫长,望不到尽头的陡峭阶梯考验着我们的体力和勇气。阶梯尽头,终于登上顶峰,俯瞰全景,算是稍稍体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撇开引经据典之说,桃花源确实是远离尘嚣的伊甸园。秦人村里依山傍水,可以种植,可以渔猎,遁世也好自娱也罢,绝对的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武陵桃花源除了我们游览的桃花山和秦人村,还包括周围的桃源山、桃仙岭和灵境湖几个景区,以及三日同辉等奇景(估计类似三谭印月吧),几乎所有的景点都有英文韩文的介绍,不知是因为韩国游客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好奇还是本地旅游宣传的效果。 此行程一路皆为雨中观景。蒙蒙细雨,游人小伞;山涧水响,金稻翠竹;草庐蓑衣,驿站日冕;雾霭漫漫,仙气飘飘。确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