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四百七十二】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7-31
405

【四百七十二】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但将刘之被杀归罪于宋之问,却耐人寻味。宋之问二十岁进士及第,诗文名重一时,与之酬唱往来者,杜审言、骆宾王、陈子昂、卢藏用、沈佺期,均为才子俊彦。他们活动于高宗武后时期,政治翻云覆雨,人生起伏升沉,过得都不大平顺。骆宾王参与反武起义,兵败失踪;陈子昂政治上颇为积极却死于非命;其他人与世浮沉者居多,宋之问却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依附”特点,先后依附二张(张易之张昌宗)、武三思、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太平公主,都有诗文可证。

  一个天分甚高、才华卓荦的诗人毫无品节地谄事权贵,一有机会就向权力飞媚眼,虽未见得做什么恶事,却姿态难看,为人不齿。因此各类公私记载中留下的宋之问故事负面居多,与其清丽优雅的诗作形成极大反差,比如说他作《明河篇》希望得到武后重用,武后读了说“我知道宋之问有才,但他有‘口过’(口臭)”,弄得宋很难堪(见《本事诗》)。又如为张易之捧尿壶、向武三思告密卖友赎罪等真真假假的传说。

  按照古代吃瓜群众的逻辑,一个能给女皇男宠捧尿壶、能告密害死朋友的人,也绝对是会为抢几句好诗害人性命的人。刘希夷既然被“奸人”所害,“奸人”标签贴到宋之问头上也不算冤枉他。编故事的人忘了:诗,是宋之问最擅长的。在人们为诗才自负、为争诗名高下不肯让人的唐代,高段位作者抢低段位诗人几句诗还闹出人命来,是不可思议的。

  谁杀了刘希夷?不知道。凶手大概率不是宋之问。因刘希夷生前贪恋风穴山山水之美,后人就把他安葬于此。

  年轻的诗人留下的诗篇,当时并没引起世人的重视。后来孙昱编纂《正声集》,选人他的诗最多,才逐渐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诗人虽然只有短促的一生,却留下诗集一卷,文集十卷。《全唐诗》中就收入他的诗36首。他虽然胸怀大志,但终生失意。所以,在许多诗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失意情绪。如他在《孤松篇》里这样写道:“青青好颜色,落落任孤直,群树遥相望,众草不敢逼……吁嗟深涧底,弃捐广厦材。”尽管如此,诗人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处处闪耀在字里行间,如他在《入塞》一诗中写道:“将军陷虏围,边务息戎机,霜雪交河昼,旌旗入塞飞。”他还在《将军行》中满怀激情地讴歌了英勇杀敌的戍边将士:“黄尘塞路起,走马追兵急”。“截围一百里,斩首五千级。代马流血死,敌人抱鞍泣……”另外,他那“泪随黄叶落,愁向绿樽生”,“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等佳句,也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尤其是他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光辉诗句曾激励过多少代后来人惜时如金,奋发进取啊!正像闻一多先生评价的那样:“诗歌随时代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为青春少年的歌唱,成为初唐最高典型的正是刘希夷和张若虚。”诗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诗,他对历史的贡献,却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游子是母亲心头的风筝,感情的线缕,把故乡和刘希夷水远联系在了一起。不用叩问历史的门环,不用翻阅发黄的书页,故乡的每寸泥土里,都蕴藏着思念他的乡情。说不清故乡为他开了多少次纪念会了,而“夷园”的修建,更说明故乡人民对这位诗坛才子的厚爱。不久的将来,故乡的文学戏剧工作者,还将把他的音容笑貌,展现在电视屏幕和戏曲舞台上,让人们一睹风采。

  我终于从遥远的历史和海阔天空的思绪中回到了现实,在夷园漫步,跟前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引人沉思的土地。清悠悠的溪水,像往常一样汩汩地流着,刘希夷还活着,他活在故乡汝州人民的心里,故乡思念他的深情凝固了,凝固成了一座规模巍然的“夷园”。园内一幢幢仿古建筑,飞檐挑角,朱栋曲栏,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精工雕刻的石栏,花砖铺砌的平台,即将安放的刘希夷的塑像、国内名家的题诗作画,更为夷园增光添彩。一字字,一行行,对先贤的推崇、仰慕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踏上归途的时候,道旁到处都是忙着采摘丰收果实的人流,是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希夷故乡的文朋诗友们,也正在用金风互相传递着文学创作丰收的喜讯!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四百七十一】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下一篇【四百七十三】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