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四百七十一】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从时间上说。刘、宋二人的生卒年月均史无明载,只能从比较隐微的材料中推测。倘若果如《唐才子传》所言,即刘希夷上元二年(公元675)中进士时“年二十五”、死时“未及三十”;那么他当生于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闻一多《唐诗大系》即定刘希夷生于是年),卒于仪凤、调露间,至迟不晚于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而据宋之问《秋莲赋》一文自序云:
“天授元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分直,指分直习艺馆(据《通鉴》卷二○八注,习艺馆本名内文学馆,武后改为习艺馆,又改为翰林内教坊)。又据《新唐书·宋之问传》云:
“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则宋之问在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时方才“甫冠”(即刚刚二十岁)。
那么他当生于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也就是说,宋之问比刘希夷小了整整二十岁。可见当刘希夷三十岁死时,宋之问只不过是个十岁的幼童,试问其如何能“以土袋压杀之”?或者“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
就情理上说。据傅璇琮先生考证,《新唐书》中“‘甫冠’的记载是错误的”,并引《唐才子传》言宋之问亦“上元二年进士”,进而推断宋之问当生于公元656年(闻一多《唐诗大系》即定宋之问生年为公元656年)。这样一来,刘希夷死时,宋之问已二十五岁,自然单从年龄上讲,足以能够杀人夺诗了。但据史载宋之问自少时即以诗著称,如《旧唐书》云:“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而刘希夷则“体势与时不合”、“不为所重”,也就是说,宋之问的诗名远在刘希夷之上,何至为了区区两句诗而用极残忍的手段杀人?何况被杀者还是自己的外甥(二人是否真有甥舅关系尚待另考。)初唐诗人刘希夷有名作《代悲白头翁》,诗有名,附着于该诗的传说更有名。
一是“诗谶说”。据说刘希夷写作此诗时,吟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一惊,似感不大吉祥;再吟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一惊,觉得像是谶语。其后不久,刘被奸人所杀,谶语得到应验。
第二个传说与此相关,说害死刘希夷的凶手是诗人宋之问,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刘宾客嘉话录》都持此说。后书说:“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有完整生动而惊悚的小说情节:外甥有佳句,舅舅酷爱,欲据为己有,外甥答应了又反悔,于是被舅舅以布袋装土压在脸上活活捂死。若相信,一定想:唐人爱好诗佳句真到了疯狂地步,谋才不得,不惜害命,刘希夷可算唐代为捍卫知识产权而死的第一人了吧。
故事太离奇,质疑者就多,宋代开始就大有怀疑的。首先宋之问是否刘希夷舅舅就要打个大问号。宋之问朋友圈不小,但诗文中全无涉及刘希夷处。刘留下作品少,更看不到与宋的交集。当代学者考证二人年岁相当,宋可能还略小于刘。其次,宋之问诗歌成就远在刘希夷之上,当时和后世都认定他是初唐第一流诗人,即今日所谓顶流。刘希夷虽有才,诗的量和质都远不及宋之问,何至于为几句好诗丢命呢?
至于诗谶说,闻一多先生阐释得很有意思:诗人瞬间窥破“天机”,悟出了宇宙意识。即由个人的春花秋月之叹上升到自然流转不息、人生盛衰无常的具有哲理意味的悲慨。写出如此动人诗句的诗人未到中年就被人杀害,才秀而命薄,人们因此附会出“诗谶说”倒也不难理解。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下一篇【四百七十二】郭进拴|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