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箫有九节

作者:符海英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9-22
4840

洞箫有节

文/孤独的鹰


周三的笛箫课已散场,《梅花三弄》的余韵还萦绕在教室,像一缕不肯散去的轻烟。七一路街心的桂花正盛,晚风裹着时有时无的香味,从半开的窗户溜进,轻轻翻动谱架上的乐谱。我仍沉浸在余韵的暗香中,摩挲着洞箫的竹节,感触着温润光滑。

手机在口袋里突然震动两下,掏出来一看,是林薇——那个总是绾着发髻,穿素色棉麻长裙的女子,她上课时总是喜欢独自坐在角落,箫声里带着几分化不开的愁绪,课间休息时也总是望着窗外,指尖无意识地在箫孔徘徊。


点开微信,我不由一怔,呼吸几乎滞住:两张浴室镜前的自拍占满屏幕,一张未着寸缕,湿漉漉的长发如海藻般裹着雪白的胴体,滴水的发稍悬垂至脐;另一张尺度更甚,两只纤指正在拨开巫山幽谷,氤氲的雾气也遮不住那枚枫叶的红。


自己不是圣人,虽是被动看见,也如投石入潭起了波澜,但终究归于平静。只是感到一种强烈的违和——那双涂着彩甲按箫孔的纤巧的手,怎么会以全然陌生的方式向他人展露最私密的风景呢?


同时也感叹现代科技使人的情感降级乃至返祖,不提平时手机的屏幕广告,常常弹出丰乳肥臀的仿真娃娃,连网友间的挑情都变得这么粗暴和露骨!只是难以接受这种照片发自林薇——那个宛若从唐诗宋词的韵律里走出的女子。


正要回复,她的消息接连弹出,字里行间满是慌乱:“对不起发错了,立刻删除!”“求你了,现在就删!”“你看到没?快删啊!”

我能想见屏幕那头她的手足无措,随手删掉照片,正要回句“已删,勿忧”,手机突然尖锐地响了起来,在空荡的教室里格外刺耳。

“快,打开你的微信,赶快删掉!你删啊!我问你删了没有?”林薇的声音又尖又急,带着令人不快的逼迫,“我告诉你,这两张照片要是流传出去,我肯定要把你告上法庭的!”

“小林,我已经删了。”我尽量让语气平和,像安抚受惊的孩童。

“你怎么证明?男人都一个德行,谁知道你是不是存下来了?”她带着哭腔,更多的却是彻骨的不信任。

我皱了皱眉,那端的强势与猜忌像根细针,刺得我有些不适,但想想她的柔弱,和她箫管里那些若有若无的忧郁,不快也就消散,淡淡地回了句“信不信由你。”便挂了电话,没置了静音。

再到周三晚上笛箫课,我选择个远离她的课桌坐下,只专注于自己的练习。她今日的箫声里,忧郁依旧但比往日显得浮燥,高音处发哑像被砂纸磨过,长音又飘得像断线的风筝,没了根骨。


课间我正低头擦试箫管,她突然像受惊的兔子般冲过来,一把抢走了我谱架上的手机。“你干什么?”“让我检查一下!”手足无措间,她的指尖已开始在屏幕上飞快滑动,连指节都在发抖。

我愣在原地,周围同学都投来好奇的目光。想阻止已来不及,硬夺肯定会发生冲突。我稳定下情绪,索性抱着两臂慢慢踱到教室后面,眺望窗户外的蓝天白云,头也不回任她翻查。


她能找到什么呢?她应该正在翻看我的相册、文件夹和收藏,在粗暴地侵犯我的隐私权,但面对这个柔弱的女子,我思忖再三,最终认为没必要大惊小怪。

双眸的余光,瞥见她的脸上浸出豆大的汗珠,指尖在屏幕上急促点戳,但她每戳一下,满屏白花花的照片就在我脑海里闪回一次,荒诞得让我想笑。过了近十分钟,她才红着脸把手机递回,声音很低:“大哥可要说话算数哦,不许私藏转发。”

嗬!没有应有的道歉,语气中仍有猜忌,这让我有点小怒。但我没作声,默默接过手机,沉思片刻,径直点开标注“家人”的文件夹,选了几张照片,一次性发给了她。

照片一张张弹出:妻子在西校区西子湖畔的海棠树下浅笑,虽年过五旬但仍风姿绰约;书房里她正在背课,侧脸上映着台灯的柔光,知性且专注;儿子正在校园拍短视频,阳光裹着他年轻的身躯;还有一张全家福,是儿子本科毕业时拍的,三人相依而笑……

“这是你嫂子,南都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五十多岁了还被学生们称为‘校花’。”我语气平静,每个字都像练习“吐音”一般清晰干脆,“这是我儿子,在海南大学读硕士,一米八多的个头。”


林薇盯着照片,脸色由红转白,又由白转红。她张了张嘴,喉结动了动,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箫嘴侧下的刻字,半晌才讷出:“哦!嫂子这么美貌!”

我收起手机,声音依旧平和:“小林,其实我很欣赏你吹箫的风格,也羡慕你拥有这支八千元的极品箫。但学箫,一辈子一支就够。箫是有生命和灵性的,需要长期品味和磨合,才能吹出独特悠长的韵味。”

林薇低下头,刘海儿遮住了表情。许久,她才示意我一同走出教室,红着脸小声开口:“对不起,我太孤单了,平日里连爱人的手机都难得有信号。这两张照片是……”她顿了顿,头低得更低,声若蚊蚋:“本来是想发给一个网友的,我错了,谢谢你,帮我及时清空了这段不当的情感……”她还没说完,我已点头表示理解——猜知她和老公长期异地。

“隐私很重要,信任也一样。”我边说边摩挲着自己的紫竹洞箫,“下周三就要期末汇演了,把心思放回到《望月》独奏练习上,你的高音部分还差些气息的支撑,站不稳,要多练长音,习箫最忌的是心浮气燥。”

课程结束放学,林薇犹豫着走到我面前,箫袋斜挎在肩上,表情像一个做错了作业准备挨训小学生。


“付大哥,我……我能看看您儿子更多的照片吗?”见我没应声,她急忙解释,“我老公的妹妹也是海大的,说不定他们认识……”

我笑了笑,取出洞箫:“好!我先练一遍《梅花三弄》,你帮我听听第三段的转调处理。”

箫声响起,清越悠远。我尽可能用箫声特有的清、幽、远、淡的空灵和静谧,把温和、理解、包容融入进旋律。她也跟着我的吹奏全心投入——手指轻叩节拍,脸上的僵硬渐渐消散。

曲终,我把手机里“家人”文件夹打开递去,任她翻看。翻阅良久,林薇向我举起她自己那个挂着流苏、亮着屏的手机。

“付大哥,看,我也把我最珍贵的照片发给您了。”她说这话时,脸上带着释然的微笑,眼角却闪着泪光。

我点开微信,是张有水浸痕迹的旧彩照:林薇一袭红色汉服,长发挽成发髻,正小鸟依人般偎依在一个高大英武的海军军官身边,专注地吹着洞箫,背景是椰林、大海和一轮初升的圆月。


“这是在榆林军港拍的。”她声音轻柔:“他刚结束为期三个月南海巡航,这支箫是他用那次出海的津贴给我买的。再过二年他提拨到正营,我就可以去三亚随军了。谢谢您提醒了我,什么才是值得珍惜的。”

啊!我望着照片里的军人,崇敬油然而生,起立致敬,注目许久才把手机交还给她。教室的灯光映在她脸上,我忽然发现她眼角已有细纹,发丝里有飞白,那是思念和忧伤共刻的痕迹。

“你这次参选的《望月》,是他最喜欢的歌曲吧?听得出你每次吹奏都是走心的,特别是加的那些气震音,把军人坚强里的柔情吹活了。”

林薇睁大了眼睛:“您是怎么听出来的?”我轻抚箫节:“因为你吹《望月》时,连休止符都在震颤。”我轻声啍出《望月》的歌词:“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月亮,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

“我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来。”我微笑着转着箫身,“周末有空吗?我和你嫂子早点过来,帮你巩固一下汇演时的领唱和朗诵部分,她是橄榄山教会的唱诗班班长,学过多年的美声唱法,对发声和呼吸控制很在行。”

林薇眼中闪过泪光,这次是全然的真诚:“那就是说,我们都能见到传说中的校花了?”

“是的,她准备带来手工制作的桂花糕,这次她特意多加了一勺蜂蜜,说要用甜味调和出箫声里岁月的沉淀,要让我们笛箫班所有同学,都品尝到她的手艺。”


林薇点点头,很好看地一笑,深深吸一口气,将洞箫抵在唇边,缓缓吹响。初起是低沉的中低音,轻得像月光下的叹息,绵得似案头未干的墨笺,缠缠绵绵绕着窗棂,正是《望月》的前奏。箫声贴着心尖滚过,带着竹管特有的温润和震顫。缓缓起落的箫声,像她日日倚窗时,望向天际的目光——越阡陌度河山,却总在碧海明月前轻轻顿住。旋律里缱绻着的,是化不开的沉郁,每一个长音都拖得极缓,像时光在等待里放慢了脚步。

我的心窍一动,但没与她合奏,只是伴随着缕缕箫声,用箫管在手掌敲击节拍,轻轻跟着哼唱:“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常常望着月亮,那溶溶的月色就像,你的脸庞,月亮抚慰,抚慰着我的心,我的泪水,浸湿了月光……”

我的嗓音经历了岁月的打磨,已没了年轻时的清亮,却更显温润的敦厚,恰好能接住她箫声里的柔软与低徊。箫声是她灯下独坐的呢喃,问着“何日是归期”;我的哼唱便是读懂的心事,应着“千里共婵娟”,一唱一和间,倒像一场跨越了几千里的应答。

渐渐进入高潮,她忽然收住了沉郁,抬高了一个八度,箫声细高得像要断裂的丝线,却又韧劲十足,颤得人心尖都跟着发紧。这次,她终于把倍高音do和re完美地吹出来了,又清亮又稳定。这哪里是技巧,分明是她压在心底的浓浓思念,冲破了平日的隐忍,在箫管里翻涌着流淌出来,恰如她与远方人的情意,在时光里拉拉扯扯,却从未断绝。


我沉下气息,用丹田气将高音鼓荡而出,像伸手托住那晃悠悠的震颤,又像在替她给这份相思添几分笃定。“月亮在天上,我在地上,就像你在海角,我在天涯。月亮升得再高,也高不过天呀,你走得多么远,也走不出我的思念……”


箫声缓缓回落,重新沉回温润的中低音,像湍急的溪流汇入深潭。月光淌过我手中的洞箫,淌过她轻颤的睫毛;几朵金桂花从窗外飘进来,沾染了她的发髻,不知是从月上落下,还是从街心飘来。她的箫声与我的哼唱在空气中缠绕,渐渐融成一团,分不清哪是箫的低吟,哪是人的轻和。满室都是飘不散的桂花香,淡去了她往日的浮躁,只留一片澄澈的牵挂,像窗外的那轮中秋月,虽还未到圆满时分,却已温柔得能照见人心。

箫声渐息,月光如水。指尖缓缓抚过竹节,如抚过道道年轮。她的箫声终于在起伏间找到了根骨,而我的心境也在和谐交融的乐音中重归碧潭般的宁静。洞箫有节,人生有度——生活中所有的波澜,最终都会在彼此的懂得中化作相视一笑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五百一十】

下一篇郭进拴|放歌中原【二百六十一】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