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五十四】
古人有诗云:“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只见岛上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巨石森罗,峨岩林立,到处留有高僧名人的题字石刻,沿岩海滩金沙铺地,远望大海水天一色。山借海景,海衬山形,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集山、寺、海、岩、沙、林之美于一岛的胜地。
从石碑坊起有一条石砌香道,名为妙庄严路,取名于我们老家人人皆知的观音之父——楚王妙庄严。路上每隔一段就刻有一朵石莲花,一直通达普济寺。普济禅寺目前是全岛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主刹,殿宇前后六重,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普济寺因位于前山,又叫前寺,即宋代的宝陀观音寺。寺前有1 5亩大的海印池,也叫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有东西两桥,东为永寿桥,桥柱上雕有40只石狮,都栩栩如生;西为瑶池桥,四隅镂有龙首,雨天水从龙口流溢而出,蔚为壮观。
我们在潮音洞驻足观望,这里是非常神奇的地方。据说有好些虔诚的信徒到了这里就会“眩目震耳,悖魄随魂,”甚至会“投崖碎体,求生净土。”这里的险峭岩石高耸在海边,刮风的时候,海涛怒吼起来,不住地向岩石撞击,有时打进了洞里,于是水花在石上四溅起来,令人眼花缭乱。
从普济寺北行,沿途的香道称为玉堂街。我们过法华洞、大乘庵、经杨枝庵来到了法雨寺。法雨寺又称后寺,坐落在绿荫丛中,始建于明代。清康熙皇帝赐匾“天花法雨”,遂称法雨寺。雍正年间又大加修缮,其规模足可与前寺媲美。寺前也有一池,池上一桥连接山门。整座寺庙依山起势,雄伟壮观。该寺有殿宇六重,院内巨石盘陀,流水潆洄,老树虬蟠,飞岚滴翠;更有长廊回廊,碑石题记,雕梁画栋,亭榭相映,引人注目。
路过仙人井,从那井里舀了瓢凉水喝了,顿觉甘甜可口,清凉透骨,颇有醇酒甘露之美。出仙人井,我们遇见一群从下面走上来的客人,他们说:“普陀山的景致,要数佛顶山最好!”于是,我们决定游佛顶山。
从法雨寺西侧上山,到佛顶山巅的千层石级香道,名为香云路。每隔三五级,石阶上也刻有莲花、荷叶或莲蓬图案。过去朝山进香者,凡见香道上有莲花等图案,均要跪拜,真是“三步一叩、五步一跪,虔诚备至。”那石级,一层又一层,一梯又一梯,接连不断,在下面望上去,似乎没有路了,但走完一段,一转弯马上又现出新的一段来。有时我回头看去,山坡就躺在我的脚下,那满山满壑、苍翠欲滴的林木,用青黛浓绿装点出青色的城、绿色的海,组成了幽静的基调。风乍起,涟涟涟涟,起伏荡漾。山上林密弯急,移步换形,头脚接踵,虽近在咫尺,笑声朗朗,往往难见踪影,是幽深也。山坡尽处,是一片黄沙,蓝色的海水正向着沙滩流过来,海水真是蓝得可爱,像一匹缎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