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六百五十八】
观世音的艺术形象,不但在元朝戏曲中有所塑造和反映,而且在明清的小说中,也多被写到。明吴承恩撰写的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海岛观音”的艺术形象。民间视观音为唯一救苦救难的“菩萨”,故书中设想能解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困厄者,只有观世音菩萨。所以,观世音在这本书中屡被请出。
《西游记》中的观世音是“理圆四德、智满金身”而无所不敌的大菩萨。五行山下救悟空,蛇盘山中收龙马,伏熊怪,教化红孩,现鱼蓝救唐僧,,洒甘露活宝树。她出没于道教玉皇前,周旋于神仙菩萨间,以至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不得不伏地称拜,同时请她相助。
除开《西游记》、《封神演义》这样的名作之外,在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是经常出现的。可以说,观世音菩萨是我国文学艺术长廊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
“天下名山僧占多”,是《西游记》中的一句名言。
普陀山是我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南北狭长。自唐朝大中年间开辟成观世音道场以后,几经兴废,历尽沧桑。至民国时期,岛上已建有三大寺、二十八座庵院、一百二十八座茅篷,僧尼达到四千人。形成为“有房皆寺、有人皆僧”,“无处不供观音,无人不说慈悲”的繁荣局面。全岛楼阁叠建,梵刹宏伟。观世音塑像、画像到处可见,是一个典型的“观音乐土”。普陀山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区。
那么,普陀山岛小且偏僻,又悬居沧海之中,何以成为观世音的第一道场呢?佛教经典对此作了记述和解释。《华严经》第六十八卷载:“瑟脉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普陀洛迦山,彼有菩萨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行菩萨行,修菩萨道?’即说颂日:‘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