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三百八十七】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7-24
2565

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三百八十七】


郭进拴|重游颐和园



        2012年5月20日下午,我随同出席第十一届“新世纪之声·和谐中国”颁奖活动的300多名代表又一次游了颐和园。我第一次游颐和园,是1994年的春天,至今已有18个年头了。
       这天的天气格外的好,天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阳光将所有的光芒,一丝不落的透过大气层,撒在了夏日的古都——北京。在阳光的照射下,颐和园佛香阁显得更加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站在昆明湖的东岸向西望去,俨然就是西湖的苏堤,六桥影影绰绰的出没在随风舞动的柳枝之中。后面是玉泉山的宝塔和香山,一片青黛之色。有的深,有的浅,有的浓,有的淡,似是一幅泼墨山水画,浓重而不失淡雅,远远望去叫人心旷神怡,几乎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妄想着超凡脱俗云顶升仙!
进入新建宫门,看到的第一眼,就是卧在岸边的铜牛。关于铜牛,有人说从上古大禹治水之时,凡治水患成功的地方,都要立铁牛以记之。从牛背上的“金牛铭”中,也可看到乾隆皇帝的记述。而且古代但凡有津渡之处,必有牛为镇物。例如山西陕西交界处的蒲口渡,旧曾在河的两岸分别出土过两对唐代铁牛。但此说不通之处在于:大禹时期连青铜还未大量开采冶炼,如何就有了铁牛了呢?可见此为杜撰了!但更可笑的是我们的乾隆帝竟也被蒙骗了,其附庸风雅的程度也可见一斑啦!但铜牛可预知水患的用途确是不假。通过昆明湖而进入城中的水大都在北京城的西北方,而北京的地形就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昆明湖的水,一旦达到铜牛的高度,北京的防汛工作就要进入警戒状态了!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英国军队得知颐和园有头金牛,于是派人到园中来取,谁知用刺刀一砍才知道是铜做的,于是败兴而回。其实在中国,金与铜在古代都被称为金。几个英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再加上汉奸又是个二百五,所以,铜牛才能保存至今,设想如果英国兵不用刺刀砍而是直接运走,那我们今天就看不到原物了!
铜牛以北,是现今保存最大的观景亭——廓如亭,也叫八方亭。它除了大以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内部上方四周有八块匾额,上面是汉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段落,现在除了用望远镜,大概是无法看清上面的东西了!这也许就是皇家园林的气魄吧!
十七孔桥是连接廓如亭和南湖岛的一条玉带,是仿照芦沟桥而建造的,但又与之不同。人都说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但十七孔桥的狮子却是可以数清的,我没数过,但数过的人告诉我有五百多只(其实是544只,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
我沿湖向着东岸走去。一路上,只有风卷着浪拍打在岸边的石壁上,然后再裂开变成无数个小浪花飞溅出去,不禁使人想起苏轼的名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路被风吹得七零八落这才到达一处可以避风观景的地方“玉澜堂”。
说起“玉澜堂”,我一开始以为是慈禧太后的园居之所,因为在电影《火烧圆明园》里,慈禧的小名就叫玉兰呐!没想到是光绪皇帝这个倒霉蛋住的地方。院内除了正房还有的看之外,两侧的厢房里,都用砖墙砌着,到后院的墙也是清代灭亡后,为了大众参观方便,才被拆掉的。戊戌变法失败后,除了中南海的瀛台,就是这里软禁过光绪皇帝了。
“宜芸馆”是皇后居住的地方,隆裕太后和珍妃,谨妃都在此居住过。一进门,两边的墙上均有石刻,都是乾隆帝的御笔亲题。我也看过一些乾隆的字,他的笔法应该是学王羲之,赵孟艴的,端庄清秀,匀称适中,但拍卖市场的价位并不高。因为他太爱写字了,以至于传世的书法很多,一多了自然就不值什么钱了。他的祖父康熙帝的字虽不及他,但是少,少自然就值钱了!
穿过“宜芸馆”,往左手边一拐,就直接到达“乐寿堂”了,这里曾是慈禧太后园居的地方。院中有一块颐和园有名的“青芝岫”又叫“败家石”。据说是乾隆从半路上捡回来的,明代一位叫米万钟的大臣遗弃的石头。听说当时此石进入院中,由于个头太大,将本已建好的“水木自亲”门又拆了,这才进来。弄得乾隆的母亲——钮钴碌氏很不高兴,让乾隆给扔了。但是费了那么大劲运进来的东西再扔了,太为难乾隆了。于是他向身边的刘庸递了个眼色,刘庸会意,便说此石酷似灵芝,明代的米万钟因不配拥有此石,致使败家。如今此石已到园中,说明它确实是为太后而来。乾隆也在一旁随声附和,亲自为它起名“青芝岫”,并写了几首御制诗来为它正名,现在还留在上面。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三百八十六】

下一篇郭进拴|乡情老更深【三百八十八】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