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走进杜甫草堂(散文)
文/张根法
踏入杜甫草堂,仿佛踏入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踏入了诗圣杜甫那波澜壮阔又充满艰辛的人生画卷。
一进草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大片的翠竹,修长而挺拔,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宛如千年之前的吟唱。沿着青石小径前行,四周静谧而安宁,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
来到诗史堂,正中的杜甫半身铜像庄重而肃穆。他双眉微蹙,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那一把山羊胡仿佛在风中飘动,让人不禁想起他一生的坎坷与磨难 。站在铜像前,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诗圣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感受着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绕过诗史堂,便是工部祠。在这里,我了解到杜甫曾被严武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也明白了“杜工部”这一称呼的由来 。虽然他在四川为官的时间不长,官职也不高,但他却始终心系百姓,用自己的诗篇记录着时代的沧桑巨变。
继续前行,少陵碑亭出现在眼前。碑亭内的石碑上镌刻着“少陵草堂”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 。旁边的荷花池,虽有时荷叶枯萎,但我却能想象到夏日里那满池的荷花盛开,荷叶田田的美景,正如杜甫诗中所描绘的那般美好。
终于,来到了那座心心念念的茅草屋前。茅屋看上去简陋而破旧,与周围的亭台楼阁相比,显得格格不入,但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屋内的陈设十分简单,一床、一桌、一灶,便是全部,让人难以想象杜甫当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创作出了一首又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
站在茅屋前,我不禁吟诵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仿佛看到了当年秋风呼啸,卷走屋上茅草的情景,也感受到了杜甫那种无奈与悲哀,以及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胸怀 。
在杜甫草堂中,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每一片砖瓦,都仿佛在诉说着杜甫的故事,诉说着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诗意,每一首诗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
天色渐晚,我缓缓走出杜甫草堂,心中满是感慨。杜甫草堂,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文化的丰碑,它承载着杜甫的灵魂,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底蕴,让后人在这片净土中,领略到诗歌的魅力,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踏进杜甫草堂的那一刻,暑气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在了门外。扑面而来的是湿漉漉的草木气息,混着陈年青砖的微腥,像一封从盛唐捎来的信,带着雨打芭蕉的温润。道旁的翠竹密得能藏住云影,修长的竹节上凝着细碎的光斑,风过时,叶尖的露水珠簌簌滚落,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的声响竟与千年前《春夜喜雨》里的“随风潜入夜”隐隐相合。
穿过“花径不曾缘客扫”的影壁,诗史堂前的铜香炉正飘着三缕青烟,斜斜地缠在杜甫铜像的肩头。这位老诗人的眉头锁得那样紧,仿佛把安史之乱的烽火、蜀地的秋雨都锁进了褶皱里。他的目光越过游人的头顶,落在远处锦江的方向——那里曾有他“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眺望,也有“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希冀。指尖轻触铜像的衣纹,冰凉的金属上竟似有墨迹未干,恍惚间,《三吏》《三别》里的哭喊声从斑驳的铜锈中漫出来,混着堂外竹涛,成了最沉郁的诗行。
工部祠的檐角挂着一串铜铃,风过时叮当作响,倒像是在数算诗人在蜀地的九百多个日夜。祠内的木格窗糊着半旧的棉纸,阳光透过纸隙漏进来,在“诗圣”匾额上投下细碎的金点。案几上的青花瓷瓶插着几枝新摘的芦苇,与墙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拓片相映,倒让这百年祠堂有了几分烟火气——就像当年杜甫在草堂里,一边为秋风破屋发愁,一边又为邻人送菜而来的孩童写诗。
转过月洞门,少陵碑亭的四角飞檐正挑着一片云。“少陵草堂”四个大字被雨水浸得发黑,笔锋里的顿挫却愈发分明,像极了杜甫写诗时的顿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尖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酣畅,都藏在这横竖撇捺里。亭下的荷花池里,枯梗还支棱着去年的残叶,却已有新荷钻出水面,圆滚滚的叶苞上站着只红蜻蜓,倒让人想起他写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原来千年前的景致,从未真正老去。
最动人的还是那间茅屋。黄泥糊的墙皮裂着细缝,茅草屋顶上还留着去年冬雪压出的凹痕。推门时,木门轴“吱呀”一声,惊飞了梁上的麻雀,倒像是惊扰了正在案前写诗的杜甫。屋内的竹桌缺了一角,陶碗里还盛着半盏清水,墙角的柴堆码得整整齐齐——这哪里是后人复原的景致?分明是诗人刚刚起身,去屋后的菜畦里摘了把青菜,灶台上的瓦罐还温着他自酿的“浊酒”。站在屋中央,闭上眼就能听见:秋风卷着茅草掠过屋顶的呼啸,孩童抱着茅草奔跑的嬉笑,还有诗人倚着门框的长叹,最后都化作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撞在土墙上映出回声。
暮色漫进草堂时,竹影已经爬满了诗史堂的台阶。回望那片青瓦白墙,忽然懂了为何后人总爱来这里:不是为凭吊一座旧宅,而是为触摸一个灵魂——他穷到只能住茅屋,却把心给了天下寒士;他一生颠沛,却把笔变成了照见历史的镜子。走出草堂时,衣袖上还沾着竹香,那香气里,分明有诗,有泪,有千年未冷的赤诚。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