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六十岁说【四百一十二】
散文写作是个过渡
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停留在现有的基础上,他要拿出一种精神,为自己追求的事业而不断努力。张中民就是这样一个对创作有着不懈追求的人。
由于阅读方式的改变,加上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诗歌创作就像诗歌的处境那样越来越边缘化,在业余创作诗歌的同时,经过几年诗歌创作的张中民已经不满足于这种单一的创作模式了,他开始在寻求新的突破。小说是一种最直面人生和直面社会的文学形式,因此,他一直想在这个广阔的创作领域里有所造就。他为此作出了一些努力,然而,也许是生活阅历不够,也许是一开始就立下的志愿太大,一时无法实现,以至于那几年他在创作小说时屡屡受挫。在这种情况下,张中民不得不停下笔来认真调整自己了。在这个调整期中,一种相对自由的散文写作走进了张中民的视野,并逐渐进入到介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散文这种文体的写作之中。
从1995年开始,在创作诗歌,阅读小说之余,张中民创作了一系列生活化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作品,并先后在《河南日报》《青年导报》《平顶山日报》《三月》《光源》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由于贴近生活,他的一些系列性散文作品读来清新自然,语言优美,还被杂志当作重点推出。
生活是广阔的,生活也是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敏感而又善于观察的张中民,总是比别人多了个“心眼儿”,因此,无论是写诗还是写散文,张中民总是喜欢从身边的生活着笔,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写作中去,一下笔就是带有无处不在的生活气息。他的散文《泥土的记忆》《山居随笔》《一个人的世界》《心上的城市》《寻找春天》等文章就是他带有生活感悟后的结晶。诗歌是乡土的,散文是乡土的,时间久了,写得多了,有一阵子,不少读者知道张中民就是一个专业进行乡土题材创作的人。
就在写诗写散文,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张中民还把笔触伸向了评论和报告文学这一领域,写出了一系列作品,也在读者中产生了影响。
诗歌创作可以锻炼语言,写作散文则能给人以自由想象的空间,而写评论和报告文学则又让他学会了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如何跳出圈外,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有了从事过多种文学形式创作锻炼的经验,为张中民创作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