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BB机的记忆
(散文)
文/张根法
老家抽屉的深处,藏着个陈旧的小盒子。轻轻掀开盒盖,一台蒙着薄尘的BB机静静躺在那里,把我带回那个被"滴滴"声串联的旧时光。
上世纪九十年代,BB机可是个稀罕物。谁要是把它别在腰间,走路都带着风,那清脆的"滴滴"提示音,在当时算得上最时髦的乐章。我得到第一台BB机时,兴奋得整宿没合眼。那是台摩托罗拉大汉显,银黑色外壳透着精致。从那一刻起,总觉得自己和世界贴得格外近,再不会漏掉什么要紧事。
那会儿,街头巷尾的公用电话亭旁,常贴着"代拷BB机"的小纸条。行色匆匆的人们,只要BB机一响,就急着四处找电话回拨。我也不例外。记得有次和朋友约好去看电影,路上BB机突然"滴滴"起来,我一路小跑找到电话亭,听筒里传来朋友临时有事要晚到的消息。就这么几句简单的话,却让等待的心绪安稳了不少。
在单位里,带BB机的同事总格外惹眼。休息时,大家常围着那小小的屏幕,七嘴八舌地聊上面的信息。有一回,一位同事的BB机收到一条天气预报,我们一群人都凑过去看,仿佛那屏幕里藏着打开未来的钥匙。那些青涩的日子里,BB机不只是个通讯工具,更成了我们友谊的见证。
回溯来时路,1983年上海开通了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B机就此踏入中国。次年,上海邮电首次引入寻呼业务,悄悄推开了中国即时通讯的大门。
1990年起,传呼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1992年摩托罗拉推出中文BB机,推着国内BB机价格往下走,也让量产成了可能。到1996年,中国BB机用户突破6546万,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寻呼大国。
可盛景难久。1995年下半年开始,在手机的强势冲击下,传呼业务渐渐没了底气。2005年后,寻呼机慢慢淡出舞台,2007年3月22日,中国联通正式停掉了全网(除上海外)的寻呼业务,一个时代悄然落幕。
说起来,BB机的本事不算复杂:接收个人消息,也推送天气预报、股票行情、列车时刻这类公共信息;附带的时钟、储存、锁定、删除功能,还有音乐选择、震动提示、阅读提醒、自动开关机,都算实用。有些机型装了游戏、卡拉OK、秒表、闹钟之类的小功能,在当时算得上新鲜。
它的出现,让人们在奔波中也能及时接到消息,把个人通信从固定的角落解放出来,变成了能跟着人走的物件,给日子和工作都添了不少方便。
那时候,揣台BB机是身份的象征,尤其是能显汉字的,价格不低,让不少人望而却步,而拥有者总能收获一片羡慕的目光。
后来,手机慢慢多了起来,BB机的身影越来越少见。它像个旧时代的符号,渐渐被人淡忘。可每当想起那些年,那些和BB机缠在一起的日子,心里总暖融融的。它看着我们变老,也记下了那个时代的热乎劲儿与活气。如今通讯技术跑得飞快,可那个揣着BB机,满心盼着信息跳出来的自己,永远留在了记忆的地方。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