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闪光的足迹【七百零一】
郭进拴|雨后登恒山




我慕名登游北岳恒山的那天,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黑的,心是沉的。我与几位参加采风活动的作家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11点多,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便带头挎起背包,兴致勃勃,冒雨出发了。
过了虎风口,才逐渐看到有突起的山岩,石路萦回。到了“朔方第一山”,看到有官署和水井。向上是寝宫,宫北是飞石窟,传说真定府飞来石就是从这里飞去的。再上是北岳殿,殿右有会仙台,那里的石窟中有许多雕刻精工、栩栩如生的神像。出会仙台,我们由小路攀危崖,登上了北岳主峰天峰岭。
此时雨后新晴,山谷里乱云飞渡,扑朔迷离,遮得那山影浓浓淡淡,若有若无……忽然云开雾散,眼前扑面耸起一柱石峰,无根无底,凌虚历空,巍巍直插天宇;陡峭绝危,像是天神振臂,一剑削成。烟云慢慢飘来,巨峰渐渐隐去。看那边云雾里又显露一座山峰,像是一片岛屿,在云潮雾汐里浮浮沉沉,隐隐现现。一会儿,太阳从云层里一跃而出,岚雾纷纷跌落谷底。群峰灿若金镶玉佩,更是让人神荡魂驰,目迷心醉。山下岚雾又起,流云朵朵,若仙衣飘举,风烟片片,如神袖拂摇。引我于瑰丽奇幻的境界里遨游,仿佛自己也羽化登仙,身在天上。想那深邈幽邃的山底,可是云的家园,雾的故乡?云雾在那里蒸腾着,翻卷着,飞升至半空,又被微风吹散,漫天浮游着又白又亮的银片,又轻又柔的羽纱。

雾,渐渐散开了,云,悄悄退去了。天峰岭与西边的翠屏山相对屹立,中间金龙峡洪流滚滚。翠屏山一侧是万仞绝壁,半山腰凌空出现一座悬空寺,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为恒山十八景中最独特的一景。我们站在峰顶俯瞰山北,峭岩陡壁,杂树密翳,浑源城就在脚下。再往北看,苍茫无际。南面是龙泉,西为五台,近处是龙山,龙山支峰东来跟恒山相连。
恒山天,孩儿脸,就变就变,刚才还是碧空如洗,我们下到山半腰时,又一阵雷阵雨劈头盖脸地猛浇了下来。我们只好在向导带领下,来到悬空寺避雨。
我仰望着这空中楼阁,不觉两腿发软,顿觉神飞。最后只好鼓足勇气登山入寺。这才体会到“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句当地民谣的分量。寺名“悬空”,名副其实。古寺上方岩石副仄,呈力压万钓之势;下临河谷,位置最高处距离水面只有50余米,我已听到了金龙峡的滔声,悬空寺也在这滔声中颤抖着。这里山壁光滑,如刀劈斧削,间有小丛植物自岩石缝中横生出来。整座寺庙如天造地设一般,镶嵌在山体之中。正如古诗云:“上有千丈崖,下有万仞山。伸手拂明月,袖带白云还。”
据《恒山志》记载:悬空寺初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6世纪),1400多年以来,唐、金、明、清历代都有修缮。最初工匠们从山顶用绳索把人吊下悬崖,先在半空中一锤一斧地往石壁上横向凿洞,然后将恒山特产的优质“铁杉木”刨成方形,插入石洞,三分之一悬空作为横梁;再往上面铺石形成地面,盖房建殿。几乎每间屋子底下都有粗大的木柱插入石壁。远远看去整座寺庙好似悬空一般。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