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刀郎现象【二百八十八】

作者:2855510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5-07-05
400

郭进拴|刀郎现象【二百八十八】


       从山歌响起的资中出发,刀郎一路嗨歌。成都、广州、南京、澳门,乐迷为刀郎的人气持续“拼一刀”。10月12日,“刀郎2024巡回演唱会”南京站,引发场内外“10万+”乐迷狂欢。11月8日至9日在澳门的演唱会,1.6万张门票被歌迷在9秒内一抢而空。歌迷中有从美国、新西兰、日本赶去的,有提前两个月买票飞回国的。
  和刀郎一样,蛰伏3年再回归的,还有最近横扫各大热搜榜的李子柒。两位实力派川人高峰相见,予人启示。

(二)
  “这波四川赢麻了。”两位实力派的重现,让网友热议。
  刀郎正在“爆改”全国演唱会。话不多,上台就唱,不管巡回到哪一站,都是一件黑色T恤。有观众说:“看视频根本分不清他在哪里唱,只能通过哪里的文旅又上热搜了来分辨。”朴实地歌唱,热烈地泪流,为刀郎放声高呼是标配。
  真正的实力无需任何包装。难以被复制,是刀郎和李子柒两大“顶流”的共性。在短平快的同质化时代,明星是可以“团队运营”的,网红是可以“包装”的,呼风唤雨的直播间被封,换一个人照葫芦画瓢,不影响收看。
  能超越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有人亦步亦趋试图“复刻”李子柒,在完全照搬镜头语言、道具、场景的情况下,依然难以企及李子柒的数据。2002年横空出世的“第一场雪”,20年来无人取代,能超越他的是2024年的刀郎。
  走红背后是时代对于真善美的呼唤。刀郎和李子柒成为当下传承文化的“刚需”,何尝不是大众对虚假情感、套路营销、功利“造星”的抵抗?

(三)
  个体的成功既有自己的努力,亦有故土文化的浸润。
  从土地里出发,又回归土地。一方土地养一方人,生活的经历、生长的土壤,成为创作的富矿。四川风格、中国气派融入作品,既保存民族文化雅正的审美意趣,又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豪迈西部到江南水乡,刀郎的作品融入二胡、马头琴、苏州评弹等各地音乐元素。《罗刹海市》取材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融入快板、二胡、口琴等传统乐器。巡回演唱会广州站,刀郎《川江号子》嗨翻全场。李子柒最新发布的作品,则将目光聚焦到成都漆艺、蜀绣等非遗。人们读懂文化自信,看见传统焕发青春。
  两位川人的走红,或许有很多理由,但追本溯源,是作品接地气、沾着泥土的芬芳。创作脱离大众,就失去根基。无论哪个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品才会有生命力,也才会让人们甘愿成为“自来水”。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二百八十七】

下一篇郭进拴|刀郎现象【二百八十九】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