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六十岁说【三百二十八】
这时候,有一个十二三岁的红衣童子,高高踢起一只毽子,毽子上插着七彩的野鸡翎毛,在半空中迎风翻飞。红衣童子追随着毽子飞越轿顶,用洛阳话叫道:“哈哈,从平城来的傻货,咋把你们的傻和尚给俺弄丢啦?哈哈哈哈!……”
《 解脱》属小 说第四卷,为其最精彩部分。 小 说最 成功 之处 ,在 于塑造 了众 多个 性鲜 明 的人物形象,如跋陀 、胡太后、小六子 、慧光、道 房等。跋陀是小说中最主要人物 ,也是作者所着力 塑造的一个形象。他是少林寺的创办者和第一代主 持 ,所处时代几乎与达摩 同时 。但与达摩的闻名 遐迩相比 ,跋陀却几乎被人们完全遗忘。不过 ,作 者在有关跋陀的史书及民间传说、野史记载中,分 明看到了一位可亲可敬而又不失天真童趣的老人形 象。正是这点 ,成为促发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内在 动因。与以往小说中出现的高僧形象不同,作者在 塑造跋陀这个形象时 ,突出了他的智慧、天真 、童 趣 、幽默 、仁慈与凡俗。对于习见的高僧形象,这 是一次颠覆与解构。作为一代高僧 ,跋陀并不着意 掩饰自己的欲念,小说中有一细节 :道房为胡太后 吹笛。得到胡太后的赞赏。对于此事,跋陀心中却起 了妒意。作为高僧 ,跋陀不但善解风情 ,且竞然与 自 己的徒弟议论 “情歌 怨曲” ,过后 又后悔 自己的胡说 乱道。跋陀的所作所为 ,并不使人感到与高僧的德 行有何违碍之处 ,反显其可爱与率真。跋陀的可爱 与率真源于他具有本真之性 ,这种本真发展到极 致 ,就 以 “老顽 童” 的形态呈现 ,这 点体现在跋陀 学鸟 “咕咕咕咕” 的啼叫上。在渲染了跋陀作为老 顽童的率真 、可爱外 ,小说又突出了跋陀作为高僧 的智慧与仁慈。当胡太后要加害可怜的永泰公主 时 ,跋陀挺身而出,对她尽力搭救 ,显示了仁慈的 一面;为了搭救永泰 ,他先是布置百鸟歌会 ,后又 通过作佛事对胡太后进行 “心理治疗” ,终于使 满含杀心的胡太后放下屠刀 ,这显示了他智慧的 一面 。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