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郭进拴|六十岁说【三百三十】
那 么 , 《 少林美佛陀 》对于历史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 面 呢? 首先 ,把浪漫主义的自由想象引入历史。作 者在尊重历史时 ,不为历史事实所拘 ,发挥浪漫主 义的自由想象,使历史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类似 童话的理想境界。这种浪漫主义的奇诡想象,在小 说第四卷 “百鸟歌会” 一节有精彩体现 。为了唤 回胡太后的赤子之心,跋陀突发奇想,让道房吹起 木笛,模仿黄鹭鸟与百鸟歌声,引来了百鸟从远处 飞来进行表演与歌唱。百鸟的天籁之音,感化了胡 太后,使她回归本真之性,最终答应永泰公主人寺 为尼。百鸟歌会,纯属子虚乌有,当属作者的大胆 想象与创造 ,而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与创 造,使小说超越了低层次的历史复制。小说的本性 在于想象与创造,历史小说的艺术性 ,应当体现在 小说给历史添加未有的新解释新精神,而不在于为 已有的历史事实作传作注。 其次,对本真人性的寻找,对人性复杂性的深 度揭示。
《 少林美佛陀》对历史的超越 ,另一集中 体现是人物形象的立体性 、鲜明性与生动性,而这 离不开作者对人性的关注与探究。历史只关注事实 与教训,而文学则关注事件的主体即人 ,探究历史 中的人性,这是两者之1 司的根本差异。跋陀作为小 说贯穿性的主要人物,读者为这个人物所吸引,主 要是因为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的纯朴与本真。他 的智慧来自仁慈,而仁慈则源于本真无邪的人性。 真到极处,便是俗到极处,所以,作为得道高僧 , 跋陀并不掩饰其俗反而袒露其俗 ,显露其对于隋色 的不能决然忘情;真到极处,便道通自然 ,能与天 地对话,与百鸟交流。跋陀这样一个率真可爱的老 顽童形象,代表作者对理想本真人性的寻找 、向往 与宣扬。而胡太后、六公公等形象,则寄寓着作者 对人性与权力、政治、欲望、阉割之间复杂关系的 探究与思考,对人性异化悲剧的叹惋与悲悯。胡太 后洼情本自无邪纯真,但由于她被卷入政治斗争的 险恶漩涡中 ,其纯真本I 眭慢慢被侵蚀、被扭曲、被 异化。虽然她被大自然的天籁所陶醉所警醒,被跋 陀举办的消灾佛事所感化 ,最后动了善心,抵挡住 了郑俨及其他大臣三番五次的催逼 ,放了永泰公 主 ,但这不过是瞬间的顿悟而已。她自己也明白: “阿华走远 了 ! ” 童年的纯真再也无法回来。这之 后她被政治 、权力、欲望的急浪所裹挟而不能 自 主 ,愈陷愈深 ,最后竞发展到亲手毒死自己儿子, 同时也把自己推人万劫不复的深渊 ,成为水下幽 魂。对于胡太后这个人物 ,作者没有简单把她处理 成反面角色,而是塑造成悲剧性人物,通过挖掘她 身上善的因子 ,探究了权力、政治与欲望对人性的 异化与腐蚀。这种处理 ,来自作者对人性的深入思 考。作者对六公公形象的塑造 ,同样贯穿着对人性 的思考与探究。六公公十四岁时落人人贩子之手, 经受了人间最残酷的屈辱与折磨, “净身” 入宫成 了太监。他要活着,就必须学会自轻自贱 ,察言观 色;学会插科打诨 ,或装傻充愣。他当过皇帝寝宫 的当值太监,须守候在能听见龙床发出声音的地 方,倾听那声音是否正常。但也正是龙床上发出的 声音给他带来强烈心灵震撼 ,彻底摧毁了自己活在 这个世上的合理性 : “使他知道自己已经被这个世 界打入了另册,被自己所属的人类列为异类,是被 排斥于这个世界、仅仅为给皇家内宫提供安全服务 而被迫取消了性别的一个残缺的生命。” 为了找回 内心中真正的自我 ,证明自己还是有血性的男人, 他选择跳崖而死。这样一个善良而又可悲的太监形 象,寄寓了作者对专制与权力1 司割人性、扼杀天性 的控诉与批判。
张一弓老师把这部小说称为自己 “老年求变” 的一 个结晶。求新求变是他的一贯作风。他巳尝试过多 种题材与话语方式,并取得了一次次成功。现在奉 献给读者的 《 少林美佛陀 》,对于作者来说,又是 一个全新领域,一次新的历险与尝试。对于张老师这 种求新求变的自我超越精神,笔者深深为之感动, 并奉上自己最诚挚的敬意。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