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鲁慕迅,原名鲁立,1928-2025年,中共党员,中国当代画家,一级美术师,美术教育家,被国务院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理事、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湖北省水墨画院院长、湖北书画院院长、《长江日报》美术组组长等职,长江画派创始人之一。
自幼追随石磊园、谢瑞阶、张肇铭、徐松安等诸位先生学画。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探索中国画的创新,推动中国画的发展,成为中国代表性画家之一。
鲁慕迅原名鲁立,一级美术师,中国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他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长期在湖北工作,曾任长江日报美术组组长,是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他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探索中国画的创新,推动中国画的发展,成为中国代表性画家之一,先后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知名画家、湖北省国画院院长黄少牧评价:鲁老为人谦和,德艺双馨,其作品融传统精髓于时代气象,独树一帜,为当代中国画发展拓新径、立风标。先生长期在湖北工作,为湖北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艺品人品皆成楷模,高山景行令后辈永怀。
去年8月13日,鲁老生前的最后一次个展“大地壮歌——鲁慕迅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画展现场,策展人柳之升告诉专程前来采访的长江日报记者说:原定要办开幕式,邀请了多位重量级嘉宾,也准备了致辞等环节,但鲁老为人低调,要求坚决不搞开幕式,不收花篮,不安排多人的研讨会,希望让大家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里欣赏作品。
我不愿意接受这令人痛心的事实!
我当即写了一幅挽联:
伏牛俯首汝河呜咽恸哭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大家鲁氏慕迅,
大慈大悲善行天下创办谷风画院情系汝州皇皇巨著留世。
那年春风送暖时节,我收到了汝州籍著名书画家鲁慕迅先生从千里迢迢的南国深圳专门为我赠送的特大开版本、印制精良的《鲁慕迅画集》。
第一次看到《鲁慕迅画集》,是那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晚上。当时我正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汝州籍著名文艺理论家黎辛和他的夫人、著名作家黄懿芬老师邀我上家吃月饼,正好他们刚刚收到新出版的《鲁慕迅画集》。于是,我们边赏月,边吃月饼,边品评《鲁慕迅画集》,把盏夜话,谈笑风声,共论鲁慕迅先生的人与画,度过了一个美好而又难忘的节日。
《鲁慕迅画集》共收入先生的山水花鸟画精品力作84幅、书法精品11幅、大家名流的评论文章16篇、诗66首以及先生的《从艺自述》、《有竹居艺谈》、《从艺简历》、《书后》和《笑谈艺术与人生》、《相知相依》、《溶入孩子们的世界》等10余幅生活照,并附有《鲁慕迅简介》和14方先生为各界名流的治印。装帧设计高雅大方,由珠海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这是鲁老的第一本书画集,收有先生上世纪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创作的《凌霄吊兰》、《路边小景》、《芝麻开花》、《清凉世界》、《枇杷小鸟》、《日静玉生香》、《春酣》、《艳阳秋》等作品和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创作的《迎春曲》、《晨光》、《玉兰黄鹂》、《野菊花》、《鱼戏图》、《高秋图》、《百日菊》、《桃实图)、《紫藤》、《春田》、《红玫瑰》、《化蝶》、《秋水》、《秋气》、《顽石》、《瓜叶菊》、《月光曲》等代表作。尤其是鲁老从1995年以来创作的一批新画,如《鹤望兰》、《绿杨堤外水云乡》、《鸡冠花》、《春风》、《朝露未晞》《南山果熟》、《蕙兰》、《杲日融融》、《满林丹柿胜花红》、《梅林)、《清气》、《竹林溪桥》、《凌霄》、《芍药新芽》、《初阳疏雨》、《其乐陶陶》、《山茶》、《三友图》、《月朗》、《灵石》、《清吟》、《外婆家后院的枣树》、《对歌》、《日本海棠》、《晨妆》、《仙客来》、《子夜静悄悄》、《晚晴》、《竹林小鸟》、《南国三冬花似海》等力作,在形式语言上作了大胆的尝试,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和技法,创造了新的笔墨形态,打破了“水墨为上”这一文人画的传统观念,吸收了油画、水彩、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的色彩,使画中“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色中有色”。鲁老以童心去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把自我融人到茫茫宇宙之中,以触摸宇宙的脉搏,谛听宇宙的心音。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人生,不仅是活着,而是要做人,只有把人生和艺术融为一体才能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也才能产生真的艺术。甘于寂寞,安于清贫,做虔诚的艺术信徒。”
鲁老1928年生于汝州古城塔寺街,数十年间从事中国画创作及美术理论研究,兼攻书法、诗词,被美术界誉为“玉树临风,芝兰流香”,“趣雅品高”,“书骨乐韵蕴诗魂”,“真情至性,出手不凡”,“萧条淡泊,气韵高洁”,“沉静之书,沉毅之人,沉厚之心,沉渊之思”等美称。其作品具有中国文化内涵、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出版有《试论中国画的“气”》、《生命的信息》等学术专著,是中国当代以诗、书、画融为一体的新文人画家。1992年在故乡汝州举办的《鲁慕迅乡情诗画展》,轰动海内外,展出后先生将50幅凝聚了先生半个世纪心血和汗水的精品全部留赠家乡。1995年11月又在深圳美术馆举行了规模宏大的《鲁慕迅画展》,《绿杨堤外水云乡》被深圳美术馆收藏。先生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驻会常务副主席、东湖书画院副院长、湖北书画艺术专修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深圳市谷风画院院长、《深圳市谷风画院院刊》主编。
读《鲁慕迅画集》,先生那以其血、泪与汗的交融创造出的一帧帧出神人化的画品,那一首首匠心独运的诗、词以及一幅幅铁钩银画、力透纸背的书法,以书为骨,含乐之韵,得诗之魂,冶诗、书、乐、画于一体,气韵清高,意境深邃,风格独特,自成一家。那明月青松、霜天丛菊、清夏荷风、严冬梅韵、春雁秋山、翠竹红梅,五彩斑斓,千姿百态。在先生笔下,无论是浓墨重彩或淡淡勾勒,反差黑白或轻染烟云,都透出画中的神韵和内涵。鲁老自幼至老,多涉坎坷,遍历艰辛,饱经忧患。年仅1岁时,父亲惨死于军阀混战之中,连遗体也没找到。12岁离家,萍泊四方,先师从姨父石磊园到西岳华山学画,后到《长江日报》作美编。1957年被戴帽、撤职、降级、赶出报社,下放劳改;文革中又遭大难,被下放到鄂南山区插队落户,1979年平反后才调到湖北美协工作。正是这些苦难经历铸造了他的艺术品格和人格。在他的诗中画里不免有几分淡泊,几分苦涩,但并不愤世嫉俗,不失对生活的乐观与自信。使人感到在先生笔下,广阔的天地之间,氤氲的大气之中,一切木石花草都赋予了生命的音符,一切虫鱼禽鸟都寄以深深的情愫,寓意寄情,那么有声有色,生意盎然。那顽石、那溪流、那花鸟,都呈现各自的意态,具有着生命的活力。正如鲁老所言:“艺术是人的艺术,不论诗文、歌舞、绘画;山川、草木、鸟鱼,处处可以见人的情性,人的品格,人的才力。”
读《鲁慕迅画集》,仿佛看见一位智者,一位哲人,一位民族的和时代的诗人,在大自然的生息不尽的背景下徜徉,含着忧郁的微笑,诉说着瞬息也即永恒的感觉和人性深处的秘密,歌咏着宇宙和人生,吟唱着理性、文明和美……无疑,这是画家以自己的心灵酿活了这山川石木、花鸟虫鱼。画,没有浮泛之笔;诗,没有夸饰之词。使人感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深化美化了画意,引发着你更深层的思绪;画,使诗更形象生动,丰富着诗的意境。
先生在画集的卷首题了一首自己填的词《忆江南·秋水》:“茫茫水,一碧接天光;万顷银波舒望眼,无边清气润诗肠。歌啸水云凉。”在卷尾用硬笔书法写道:“亲爱的读者,当你看过画册中的这些花鸟鱼虫,你可知道有多少花鸟的物种正在从地球上消失?你可知道有多少森林被破坏,湖海被污染,良田变沙漠?你可知道世界的某些地方正弥漫着窒息的毒雾,战争的阴云?当此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让我们都来保护环境,缔造和平,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没有污染、没有战争的生存空间。”先生以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腔炽热之情,洗涤着现代心灵的污浊。正是这份“真”,使其赢得了世人的爱戴,不能不跟着百感交集,甚至潸然泪下。
读《鲁慕迅画集》,使人不为俗事所累,不为俗念所役,始终投入人生的愉悦之中,让人超越,让人达观,让人自得,因而在磨难中能表现得坚强,在挫折中能表现得豁达,在困顿中能表现得坦然,在顺境中能表现得淡泊,不因失而气馁,不因得而飘然,不因委屈而狂躁,不因高官而颐使。这不仅是一个智者的大彻大悟,更是一个哲人对人生思索的升华,也是这位填补汝州历史空白的丹青大师对生命的感悟,对人格真谛的追求和审视。
《鲁慕迅画集》展现的是一座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这位闻名海内外的大画家的成长史、奋斗史、辛酸泪、点滴情。那一路春光,一路秋色,一路芬芳,一路鸟语,一路人欢,使我觉得:人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人世的喧哗,人世的尘埃,人世的角逐,人世的欺诈,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而微不足道。世态的纷繁,我们又何必再去计较?我继续翻着画页,去憧憬另一个美,去享受另一个美。我觉得丑陋、角逐、欺诈、尘埃……在这里全部消失了。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顿有一种清远、清心、纯净、明朗、萧条淡泊之感。清气所萃,骨气自高。
游子是母亲心头的风筝,感情的线缕把故乡和鲁慕迅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故土情深,故乡人民的情更深。故乡的每寸泥土里,也都蕴藏着思念他的浓郁乡情。他思念故乡,故乡也思念他。他曾说:“汝州的水,汝州的土,汝州的情,哺育了我和我的艺术。”“虽然处处都有友情和温暖,而乡土之情却未尝稍淡;虽然我曾饱游饫览,远涉重洋,而家乡却始终离我最近也最美……我却觉得永远是它怀抱中的孩子,永远需要它的温情和鼓励。”“故乡是我艺术灵感的源泉,是我生命之树的阳光和雨露……”如今,鲁慕迅先生思念故乡的深情凝固了,凝固成了气势雄奇、其景开阔、其境幽远、其意深长的《鲁慕迅画集》;故乡也正张开臂膀,迎接着这位令故乡人民骄傲和自豪的游子的早日归来!
2008年4月7日,我有幸陪同80岁高龄的汝州籍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鲁慕迅先生以及“清茶谈艺”绘画学习班的十几个汝州画家一同游览了大峪乡的石留寨。
我们一大早就从金庚医院对门的锦绣宾馆出发,经汝登公路,左盘右旋,驶入了一条水泥铺就的村村通乡间公路。一路上,鲁老望着车窗外万紫千红的春色,显得非常兴奋。他告诉我:“现在南方有好几家大企业、大老板答应为我建艺术馆,我都谢绝了,我是汝州人,艺术馆要建就要建在家乡。前年市领导专门派人把我请回来,并带我看了几个大企业,非常热心地决定要建艺术馆。我打算将来艺术馆建成后,将我收藏的全部古今名画都捐赠给艺术馆。我收藏的一幅古画,现在有人出资3000万,我也没有卖给他,现在这幅画我不敢放在家里,而是存放在朋友那里,将来也要捐给艺术馆。”
鲁老热爱家乡的一颗赤诚之心,令我既感动,又敬重,我也企盼着“鲁慕迅艺术馆”早日建成。
我们的车子停在了石留寨下的青山后村,村中四周桃花红,梨花白,成群结队的黑蝴蝶在翩翩起舞,村中的狗儿也在摇着尾巴欢迎我们的到来,时有松鼠在崖头蹿来蹿去,在这里仍能看到“草帽对袄,荷锄别镶刀”的传统的农民形象,黄牛驮着梨耙慢悠悠地从街上走过,羊儿叫,狗儿跳,漫步村街,徜徉田畴,一幅古老的田园牧歌图画,出现在我们面前。
村中有一棵大皂角树,躯干虬曲,枯似焦炭,一块块皱裂的树皮就像是氧化了的黑铁铠甲。整棵树就像是一个佝偻着身躯的老人,曾经年轻挺拔过的躯体已日趋萎缩和暗淡,然而它还在风风雨雨中站立着,站立在生命和死亡之间,成为一道风景;它已经没有了阔大浑实的树冠,几根新枝横斜交汇着,枝条上冒出了几片新芽——展露给世人以新的希望和生机。
我们初次见到这棵树的人都为它捏着一把汗:有的枝条也就手臂粗细,实在是太孤单,太孱弱了,仿佛随时都会被死亡的手指掐断。可是,一年,又一年,多少人步履匆匆地走掉了,它依然坚挺如故,于是,它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一种象征,成了人们共有的欣慰。
人们默默地为它祈祷。这里的老人们说:“这棵树啊,是树中的神,前几年有个大城市来的人出价8000元,要连根把它拔走,我们没有卖给它。”
这棵树的老根暴露在山路上,断崖前,有的地方像蛇头,有的像乌龟,有的像飞鸟,鲁老掏出照像机,从各种角度拍下了这些奇形怪状的老树根。
此时的蓝天白云下,是开满了桃花、梨花的山,山半腰,烟雾腾腾,真是一幅淡墨山水、鸟语花香的图画。我说:“鲁老,如果不是亲临现场,恐怕在画室是想象不出这样的美景的。”
鲁老说:“光有现实还不行,还得有想象。画面上不能平均对待,该细则细,该粗则粗,我们要有一种闲情,不赶路,不赶饭,用心去观察,体验,闲情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匆匆忙忙不行,要慢慢走,慢慢画,细观察,处处留心皆学问,万物静观皆自得。”
据鲁慕迅“清茶谈艺”研究会会长王奇松介绍:“去年鲁老从武汉回到汝州,让每人拿出两张作品像医生号脉一样,针对每一个人的情况,指出优缺点和今后努力方向。他此次回乡,一不收1分钱礼,二不拿1分钱东西,三不接受宴请,吃家乡的馒头,喝家乡的稀饭。在自在庵办了个‘清茶谈艺’绘画学习班。那地方离城远,他把大家集中在那里,不被外界干扰。他说:‘我们是搞学问,不要给领导添麻烦,也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张扬,结束时,再宣传,所以希望大家努力呀,将来宣传,也不要宣传我,要宣传大家,我们一定要埋头苦干,干出成绩来!’这次鲁老回汝,又带领我们连续几天上山写生,明天下午还要在金庚医院会议室,逐一品评我们最近画的画。”
我们边说边来到了半山腰的一片树林中,鲁老指着这片林子说:“一幅画的成功,有很多机缘,画逆光和亮的树,很有情调,不是太阳直射,逆光,有看不清的东西,才引人入胜。都画清楚了,反而不好。要让看的人自己去想象。好画是欣赏者和画者共同完成的。画要有文化内涵,朦朦胧胧的,言犹尽而意无穷。”
鲁老见了路边的野牡丹,也要蹲下来仔细观察、拍照、见了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也要捡起来研究半天,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们中午在一家农家石磨周围进行了野餐,大家纷纷把自己带的食品、饮料、水果掏出来,摆放在石磨上,有说有笑,共同品尝。饭后一鼓作气登上了石留寨。
石留寨上石屋众多,有指挥部、炮台、水井、库房、兵营等等,放眼山下,如大海狂涛,苍苍莽莽,有的似海鲸,有的似卧牛,寨墙四周如刀砍斧削,绝对在别处看不到这些奇异的景致。在石留寨巧遇到了我20年前结识的文友刘金瑜,我当年赠送他的《张宇小说选》,他说至今仍还保存着,他家住大峪乡青山后村,已有3个子女,家里养的老母猪一窝下了十几只猪娃,他还从山上采回了3个大蚂蜂窝。
鲁老手指石留寨四周的自然风光,动情地说:“我们在山下看的树根,多丰富,多美,我们就是要在这千变万化中发现美的东西,发现美的节奏,美的韵律。到大自然中来,吸收营养,无论画画,写文章,大自然万师造化,这就是老师。凡书画有韵则有美。音乐有长短高低,绘画有粗细,浓淡,要讲节奏和韵律,将美的东西改造加工,更加鲜明,韵律更美。我们登山,那苍茫的气势,能开阔胸襟,摆脱媚俗,借大自然充实自己。求艺之道,半在修炼,半在悟性。修炼者,朝斯夕斯,矢志不移,甘于寂寞,安于清贫,不计毁誉,尽去杂念,作虔诚的艺术信徒;悟性者,乃对艺术真谛的深刻领悟与对艺术规律之深入把握。对一个大画家来讲,要很全面,如齐白石花鸟、山水、人物都好,张大千山水削人物削花鸟都很精到,大家要很好学习,研究。我画花鸟吸收了很多山水画的东西,前几年我画菊花叶子从陈子庄山水画的皱法搬到勾叶脉里。山水、花鸟互相借鉴,不能有偏见,我的两个教师既画山水,又画花鸟,第一个启蒙老师擅长画石头,要博和专相结合,有些人一辈子就会画梅花或竹子,那叫什么专家?比如京戏有很多名演员,演黑头的能反串青衣、武生等。”
下山时,有一片红土地,四周开满了桃花、梨花,鲁老停下脚步说:“把这片红土地作底色,再画上几棵花草,就是一幅很不错的画。我们搞艺术,就要作虔诚的艺术信徒,高官厚禄、百万财富也不为所动。要安于清贫,甘于寂寞,这是我的座右铭。名利两字,影响团结,我在深圳搞画展,工作人员把我的画挂在中间,我坚决拿下来挂在后边不显眼的地方。要有平常心,看淡名利。我在武汉参加一个活动,省委书记来和大家照合影像,我提前走了,他来,我不照,我是搞艺术的,从不拿和名人照像、合影当成到处宣传、炫耀的资本……”
这次陪鲁老游石留寨,听鲁老谈艺术,先生那生性宁静、待人宽厚而仁慈,甘于淡泊,襟怀高远,心胸豁达,潇洒飘逸,追求真善美,炉画书诗,透视历史,拥抱自然,咀嚼生活,直面人生,以寻求艺术的真谛的高风亮节,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真是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跟着先生学艺术,学做人,受益匪浅。我为故乡有这样的艺术大家而骄傲和自豪!
连日来,我泪如泉涌,悲痛万分,真是一曲衷肠凄风悲,满腔血泪寒天哀啊!
“育人才苦口婆心似慈母,授知识千丝万缕如春蚕。”物换星移,岁月如歌。万物换不来鲁慕迅老师对事业的一份执著,星晨移不去鲁慕迅老师热情育人的一份忠诚,岁月歌不尽鲁慕迅老师献身文学事业的一片真情。一部部作品集见证了鲁慕迅老师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鲁慕迅老师数十载呕心沥血,育就了满园桃李。
我心目中的鲁慕迅老师,的的确确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爱心、有血有肉的人,他爱妻子、爱女儿,爱同事,爱学生,爱党,爱人民,爱事业。既像运筹帷幄的将军,又像冲锋陷阵的士兵;既像横刀立马的战将,又像激情澎湃的诗人;他有着农民一样的憨厚,母亲一样的慈祥,父亲一样的宽厚,又有着儒将风度和大丈夫的气概。鲁慕迅老师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他善良、坚强、决断、深明大义。当灾难接踵而至时,他毅然承担;在遭受挫折时,他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向命运挑战。他在善良、隐忍和包容之外,也有着男子汉的侠义与豪情。我被鲁慕迅老师的人品和文品深深地打动了!他身上的道德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在他身上鼓荡着浩然正气!
鲁慕迅老师与人相交,是心与心的相通,情与情的相连,不趋利,不求报。
他关心同志是由本来的人性中的善性所致。作为一个闻名全国的画家,他是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人,他是尽人对人的爱。如果说有什么动机的话,那就是为了让生命少一些负荷,多一些轻松;少一些烦恼,多一些愉悦;少一些酸苦,多一些宽慰;少一些萎靡,多一些精神。
鲁慕迅的作品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很入世的人,他十分关注苍生百姓的忧乐冷暖,钟情于底层产生的伟岸超拔的人物,牵挂着亲情友情。他眼中的人物和自然界的山水花木又是相互沟通互为象征的,在审美上,在精神品格上。
我心目中的鲁慕迅老师,拥有诗人的胸襟。他不是个骑马打仗的英雄,可他拥有英雄的胆略和骨气。
在鲁慕迅老师身上,既有品如松石的一面,他还有另外的一面,那就是人若秋水的一面。他的品格似松石,他的情操若秋水。这正是:“品如松石香在骨,人若秋水玉为神。”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恩师——鲁慕迅!
鲁慕迅老师,你别走!我看到了,你的亲人、学生、朋友和无数的读者都是这样在心里呼唤着。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你知道吗?此刻大家在殡仪馆为您设立了灵堂。不管相识不相识,熟悉还是陌生,人们的哀思和悼念如潮水般不可阻挡。一封封唁电唁函,一条条挽幛挽联,如哀惋而忧郁的诗篇,升腾着追念您的情感。当拥挤的人流缓缓地向您的遗体辞别的时候,我的视线又一次模糊了……学富雕龙文修天下,才雄走马星殒人间。四十年教诲,四十载深交,遂为九泉之客,哀哉!悲哉!痛哉!
此时此刻,在殡仪馆,亲人们的的泪水如哗哗啦啦的雨声,震天撼地,这也是大家对您的歌颂,对您的怀念,也是您那悲壮的灵魂感化了苍天大地,人们不愿放您走啊!大家的眼泪,对于您是多么可怜的安慰啊!不,敬爱的鲁慕迅老师!我们的每一颗心,都是您的一座不朽的纪念碑!
鲁慕迅老师,我为您哭泣!
哭您!我的恩师、我的挚友——鲁慕迅先生!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月季情思 (散文)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