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寻道青城山
(散文)
文/张根法
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青城山,一下车,清新的空气便扑面而来,仿佛带着丝丝凉意的清泉,洗涤着城市带来的疲惫。抬眼望去,群山连绵,绿树成荫,青城山宛如一位沉睡的巨人,静静地横卧在天地之间。
进入前山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福宫,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宫殿,红墙绿瓦,庄严肃穆。宫内柱子上那副394字的对联,字体遒劲有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走出建福宫,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宛如梦幻般的仙境。经过一番攀登,来到了天然图画坊,这里视野开阔,远处的山峦、近处的绿树、古朴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人的匠心独运。继续向上,便来到了天师洞,这里是青城山道教文化的核心地带。洞内供奉着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神像,香烟袅袅,庄严肃穆。洞外那株高达50余米的古银杏树,相传为张道陵所植,至今依然枝繁叶茂,见证着青城山的历史变迁。
晨光初绽,我踏上了青城山的石阶,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山间,远处的轮廓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未干的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从天师洞出来后,选择乘坐索道前往上清宫。坐在索道车厢里,缓缓上升,俯瞰着脚下的群山峻岭,那一片片翠绿的森林,犹如绿色的海洋,波涛汹涌。山间的溪流潺潺流淌,宛如一条条银色的丝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远处的山峰云雾缭绕,若隐若现,仿佛仙境一般。
到达上清宫,宫门为石砌劵洞,门楼上有蒋介石手书的“上清宫”三个大字。进入宫内,老君殿、三清大殿等建筑错落有致,庄严肃穆。红墙碧瓦,飞檐斗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中的琼楼玉宇。一股宁静祥和之气扑面而来,院内香烟袅袅,香炉中升腾的青烟与山间的雾气融为一体,弥漫在空气中,带着淡淡的檀香,沁人心脾。宫前的百年古树,枝桠虬曲,树皮粗糙如老者的皱纹,见证了无数岁月的更迭,也见证了这座道观的兴衰荣辱。
漫步于山间小径,脚下的石阶蜿蜒而上,布满岁月的痕迹。路旁草木葳蕤,每一片叶子都凝着晶莹的露珠,似在诉说着昨夜的故事。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山与风的私语,低低切切,温柔而又缠绵。偶尔有鸟儿从林间掠过,清脆的啼鸣声在山谷间回荡,打破了这份静谧,却又为这清幽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灵动。
继续向上攀登,山路愈发陡峭,每一步都需凝神屏息。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也顾不上擦拭,只因沿途的美景太过迷人。抬眼望去,层层叠叠的山峦连绵起伏,宛如波涛汹涌的绿色海洋。山间云雾缭绕,时而如轻纱般掠过树梢,时而如潮水般将整座山峰吞没,又在不经意间散去,露出山峦的真容。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恍若蓬莱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终于抵达山顶,站在观日台上,俯瞰着脚下的群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感动。云雾在脚下翻涌,仿佛触手可及,仿佛自己已然置身云端,与天地融为一体。极目远眺,青山如黛,云雾似海,远处的城市若隐若现,宛如世外桃源。这一刻,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随风而去,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对大自然的敬畏。
下山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山间,为整座青城山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树木、岩石、道观都被染成了金色,如梦如幻。山风拂过,带着一丝凉意,却也让人倍感惬意。回首望去,青城山在夕阳的映照下,宛如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目送着每一位离去的游客。
青城山之旅,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心灵之旅。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也领略到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那山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离开青城山,我的心却永远留在了那片云雾缭绕的山林之中,期待着下一次与它的重逢。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恸悼鲁慕迅老师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