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以“换位分析”营造“自主、合作、探究”氛围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14604
  一切教育都以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为基础。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受教育者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比如受教育者必须先具有初中水平,才能升入高中阶段的学习;还有一点就是受教育者必须有主观接受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意愿,才有可能接受施教者的教育。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才有了学习要按部就班的理论,才有了“趣味是最好的老师”的说法。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先学后教”的理论。
  这种理论,也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先让学生根据其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对新的学习任务先行迁移和接触,教师再作指引和扩充;二是当学生不能独立解决任务的时候,再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或者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见《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11期。)
  让受教育者主动接受和让受教育者先行学习,是合乎学习和教学规律的做法。
  正如一个班级的孩子都有程度不同的饥渴,应该给他们多少食物吃,必须取决于他们的饥渴需求。有三分饥渴,就有三分需求,有十分饥渴,就有十分需求,不太饥渴的孩子,即使给他满桌佳肴,他依然不会很感兴趣。
  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拿食物吃,吃多少拿多少。没吃饱或者还想吃些什么其他食物的时候,教师再站出来帮助。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用怎样的方法让孩子们能够在某种饥渴条件下自行获取什么食物、获取多少,以及教师在学生的主动获取中进行适当的调解的问题。
  其中一个总的规律是,我们一定不要自以为是地把食物塞给孩子吃,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他们要什么,要多少;同理,我们也一定不要把课堂的40分钟都讲满了,都包办了,因为那样学生也就没有自己获取知识的空间、机会和时间了。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长期的“喂养”和“圈养”,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主动“觅食”的天性,在某些情况下,教师给他们主动学习的机会,他们却学习不起来。就像关在笼子里吃惯了“嗟来之食”的狮子老虎,已经丧失了捕食的习性,放他自己捕食,反倒感到别扭一样。
  同样由于长期的“喂养”和“圈养”,教师也已经习惯于做饲养员。所以,我们在讨论教学问题的时候,更多想着的是“怎么教”——“怎么喂”,万事中先想的往往是“这样我可怎么教啊!”而不是“我们这样教,学生该怎么接受啊!”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在上海东昌中学东校初一(5)班做了一个实验,用6周时间,每次两节课,每节课发给学生两到五篇文章不等,让他们自己阅读,教师不做丝毫讲解。
  至于学生阅读理解的评估方法,则是采取“换位分析”,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文章以后,每人出一道“阅读理解”的“选择题”。
  刚开始学生感到非常奇怪而且不习惯,是啊,学习从来都是教师出题考查学生,哪有学生自己出题自己做的道理呢?
  但是“换位分析”的结果,却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平时被动接受教师分析的语文课瞬间变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同学间的互相驳诘和全班学生的热烈探讨课,方式稍变,趣味速浓。
  “换位分析”改变了传统的“现成知识的结论性传递”的教学模式,教师“退居二线”,腾出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学”,很自然地就营造起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还有教师,都从“一言堂”中解放了出来。
  学生出“选择题”的结果,提高了“阅读分析”的主动性、趣味性和探索性,拓宽了“阅读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再也不是俯首课本的“书奴”,开始成为了课文的主人和评论家。
  “换位分析”的操作程序如下:
  1.发给学生阅读文章,规定大约阅读时间;
2.阅读完毕的学生为文章出一到两道“选择题”;
3.将黑板分成若干部分(六或者七等分),请六七个学生板书自己出的“选择题”;
4.分别请六七个学生上黑板解答以上“选择题”;
5.“出题”的学生根据文章判断“做题”学生的正误;
6.“做题”的学生根据文章判断“出题”学生所出题目的优劣;
7.全班师生讨论题目、答案和文章之间的关系;
8.教师答疑、总结。
以上操作方法,也可以加以改变:
1.发给学生阅读文章,规定大约阅读时间;
2.阅读完毕的学生为文章出一到两道“选择题”;
3.所有学生将自己出的“选择题”写在纸上,循环后传,使每个学生都拿到前一个学生的“选择题”然后做题;
4.教师抽查部分题目或答题情况;
5.“出题”的学生根据文章判断“做题”学生的正误;
6.“做题”的学生根据文章判断“出题”学生所出题目的优劣;
7.全班师生讨论题目、答案和文章之间的关系;
8.教师答疑、总结。
以下请看“换位分析”的一次教学实践。
2009年5月5日,上海市东昌中学东校初一(5)班教室。
执教教师:李白坚、韩惟群
阅读文章:朱自清散文《匆匆》和丰子恺散文《渐》,这两篇文章大约有2700字。
其时刚好有四位华东师大的学生(三位“教育管理系”本科二年级生、一位该系二年级研究生)来此班听课。我们把打印文章同样发给了他们,并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快速阅读和出“选择题”的教学活动。
大约20分钟后,阅读和出题都已结束。依照常规,我们要求学生出有关《渐》或者《渐》和《匆匆》的关系类的选择题。有7个学生到台上板书,其中有一位戴眼镜的大二女生。
很快,初中生的“选择题”都出来了,最后,大学生的“选择题”也出来了。
请看几道初一学生有关丰子恺散文《渐》的选择题:
1.为什么说“渐”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
A.因为“渐”在人们误以为慢时,又飞速流逝了时间;
B.“渐”让人误以为其恒久不变;
C.让人们不能把握时间;
D.因为人们在“渐”中遗忘时间的漫长,在“渐”中迷失自己,浪费时间。
  (康 英)
2.文章主要告诉我们:
A.每一天,世界上的事物都在变化,要留心观察;
B.“渐”在骗人,是造物主的诡计;
C.时间不可思议,比空间更奇妙;
D.由于事物的变化是日积月累的,所以更应该珍惜时间,否则不知不觉中早已物是人非。
  (叶 薇)
3.为什么说时辰钟是人生最好的象征?
A.因为人生和时辰钟一样,短暂容易流逝;
B.因为时辰钟总会让人觉得没有走动,就像人生一样,但我们却不知,它正默默地流逝着;
C.时辰钟总是在一边默默地走着,就像人类的品质,默默付出;
D.因为时辰钟的两根针趴开就像一个人。
  (王一柳)
4.文中提到“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迁也全靠‘渐’的助力”是什么意思?
A.万贯家财不是一天就能用完的;
B.“渐”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觉得自己还能有所作为,不至于自暴自弃;
C.财富是可以轮回的;
D.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点一点积累的,“渐”就限制了人想一下子突飞猛进的狂想。
  (扈晓帆)
5.“手掌里感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是什么意思?
A.手里拿着时间;
B.手上掌控着时间;
C.时间是永恒的;
D.时间是短暂的。
  (康露逸)
6.为什么“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却没声音,也没影子?
A.因为“我”没好好利用时间,让时间白白流过。
B.时间的流失是悄无声息的。
C.因为时间的过去是难以察觉的。
D.因为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快速地过去。
  (王佳豪)
本次活动因大学生参加而颇具意味。6个学生上台做了同学出的6个“选择题”并进行了全班争鸣和讨论之后,大家的目标都集中到了这位大二女生的“选择题”上。她出的“选择题”如下:
7.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犹如从斜坡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这位千金之子没有上造物者隐蔽时间的当;
C.朱自清和丰子恺,一位感到时间匆匆,另一位感到时间“渐渐”,是个人感觉而与时间概念无关;
D.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其实是说人的生命是幸福的应该尽量挥霍。
上去做这道题的初一学生叶薇选择的是“C”,但是大二女生公布的答案却是“A”。
这下,班级里更加热闹起来!
马上有同学举手表示反对:“C”是对的,“A”错了,因为……
立刻又有同学反对:“C“错了,“A”才是对的,因为……

由于意见相左,那些“中间派”为了“明辨是非”,纷纷带着打印文章涌上黑板,  一一核对,甚至互相论争,一时黑板前人头攒动。
等到大家研究停当,教师请学生举手发言。结果,学生从什么是“拟人”什么是“比喻”讨论到了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比拟”;从时间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讨论到了“个人感觉”和客观概念的关系;从出题的语言是否应该规范好懂或者应该晦涩难懂“卖个关子”讨论到了引文是否应该加上引号……
发言的学生几乎运用和调集了他们所有的知识积累,大胆质疑,小心求证。课到此处,已如音乐之进入“华彩乐段”。这位大学生出的选择题究竟如何,实在已经不重要,而两节课的“换位分析”也在“匆匆”中“渐”行“渐”远!
直到下课,学生还在细细探讨,意犹未尽。
采取上述程序上阅读课,施行两个月,效果显著,标志如下:
1.课堂呈现出热烈的“自主、合作、探究”场面。
(1)由于“选择题”不是教师而是由学生出的,因此“做题”的敢于质疑,讨论得以生成;
(2)同理,“出题”的也敢于向“做题”的“叫板”,反驳也得以生成;
(3)出题中涉及到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和分析,倘若理解有偏颇、分析有高下(而这是必然的),矛盾即刻产生,尖锐碰撞必不可免;
(4)教师直到最后才发表意见,为学生的“阅读分析”打开了运用已知知识探索未知领域的广阔自学空间,也使学生产生了表达的激情和欲望;
(5)千呼万唤不出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自然生成。
2.教师得以戒除喋喋之陋习。
多年来虽然屡反“一言堂”,但是由于本质上没有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讲谁讲?现在学生完全掌握了学习主动权,教师也就“稳坐钓鱼台”了。
3.为学生“加大阅读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信息爆炸,学生务必以“加大阅读量”来提升知识的储存量,增强分析力,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却是问题。采取上述方法后,学生的分析能力、阅读速度和阅读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4.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增加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负担”不属物理概念,而是心理范畴。任何事情,有趣味就没有“负担”。“换位分析”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和趣味,大家都觉得特别好玩,尽管处处要伤脑筋,反而觉得时间过得快。
5.学生渐渐了解了出题的思维逻辑,能较好地应对考试题。
学生出题是“换位分析”的结果,经常如此,学生将会逐渐掌握出题教师的思维逻辑和出题法则,将能比较好地应对考试题目。
6.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出的是“选择题”,因此他们的思维必然因同一个目的命题而出现多向性、多维性的全方位思考,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具有巨大的牵引作用。
7.操作容易上手。
目前已经摸索出一些操作方法,入门容易,深究不难。小学四年级以上和初中任何班级任何阅读课文,都可供各位同行一试。
我们在小学四、五、六年级都做了这种非持续性试验,效果不错。当然,第一次进行这样的训练,有许多学生只能选取那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进行讨论。但是只要进行多次,他们的分析和思考即会向纵深方向发展。多次以后,教师甚至可以要求他们专门从文章的主题出发提出选择题或者专门从文章的词语角度提出选择题。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获得。分析能力就是一种语文实践能力,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只能在他们的自行分析实践活动中获取,而不能单纯地在教师的分析教授中得到。
本课题之所以在理论框架上连缀了带有实践意味的果实,就是因为感到语文课程的实践意义。我们追求的是有实践支撑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为第一线教师接受的、能够在教师们的手中同样结出丰硕果实的理论阐述和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附其他学生出的选择题
1.“渐”的是什么?
A.“渐”的是时间也是青春。
B.“渐”的是年龄。
C.“渐”的是我们的生活。
D.“渐”的是不知不觉流逝的光阴。
  (阮超峰)
2.“渐”代表了什么思想?
A.“渐”代表时间,自然界的真理;
B.“渐”是造物主的骗局;
C.“渐”是代表关于时间的真理;
D.“渐”是衡量时间长短的工具。
  (费翔灏)
3.为什么课文要多次出现“一天一天的……”?
A.写出了时间的快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展飞速;
B.写出了时间太快以至于让人讨厌;
C.用了夸张手法;
D.A与C都对。
  (张嘉诚)
李白坚 上海大学;200000 韩惟群 上海市东昌中学东校;200000)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课堂提问如何“抓住”学生

下一篇行走在语文实践研究的路上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