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怀戚在谈及《散步》时曾这样说:我的写作目的是“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伦理说得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正是作者的这些话,让我明白:课堂中,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伦理说教,抽象的概念我们已知道得不少,教好《散步》,一定要另辟蹊径,让形象本身说话。
怎样才能走进文本,让学生懂得文章“珍惜亲情,理解责任,明白一切情感都是源于对生命的热爱”的主旨呢?我的做法是: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层层设疑,相机点拨。
从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散步》一文主旨的理解基本停留在“亲情”的层面上,而对文章“承担责任”、“尊重生命”的深层主旨明显理解不够、不透。如何导入呢?我抓住了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话,“两个人都不重,加起来却是整个世界”。作者为什么有如此的感慨?一问激起千层浪。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明白:内容上,“重”是物质,“不重”是精神,一个是身体的重量,一个是感情的重量。这一抒情议论句,体现了亲情的力量,责任的可贵,生命的价值。写法上,我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末尾段因其位置的显赫,往往是作者表情达意的着力点,在阅读的时候必须认真推敲,如此,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心句的理解带动了文章整体的理解,也解决了学生预习时的质疑。
在引导学生抓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明白主旨之后,就要引导学生从写法上理解作者的匠心。为此,我着重抓住三处写春天的词语和句子组织讨论。我问道:这篇课文中所阐述的“散步”发生在什么时候?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语言运用的妙处?设置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感受文本中的形象,体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课堂上,学生们迅速找到了三处,这些语句分别在第3、第4和第7节中。
第3节,我让学生咀嚼三个词语,即“太迟,太迟”、“总算”、“熬过”。方法是从传情达意中体悟,在调换词语后比较。“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为什么儿子(作者)觉得春天“太迟,太迟”而庆幸“总算”来了?经过点拨,学生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揣摩出:春天的到来,意味着母亲的生命再次获得了新生,这两个词语实则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熬过这个严冬的庆幸。这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也让学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带母亲散步的原因,同时也从这个原因的把握中理解到作者对母亲的孝敬和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与依赖。因此,当我问“熬过”能否换成“度过”时,学生马上回答“不能”,因为“熬过”是指要经历一定的磨难,这更体现了母亲度过冬天的艰难、下地散步的不易和与生命抗争的可贵。
第4节,我试着让学生在读、品中体味作者描写春景的匠心。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大块小块的新绿,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这些,无一不使人想到一样东西——生命。是的,严冬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它暗示熬过一个寒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懂得了这些,“这一切为什么使人想到生命”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7节中有这样的描写,母亲望着金色菜花、整齐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而改变了原先“走大路”的主意。这里母亲为何看着这些景色而改变主意呢?我又发问了。这是理解的难点,也是该文以景写情的妙处所在。解决难点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瞻前顾后,在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的基础上理解关键段落。在前面的理解铺垫下,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学生感悟到:走大路,母亲的最终选择,并不仅仅是为了疼爱孙子,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母亲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对生活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同样,作者理解母亲当时的心境,因此当母亲提出后,他并没有责备儿子或劝解母亲改变想法,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一家人都朝着那儿走去,所有的行为,正如学生所说,是“带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责任的使命而去的”。
一次普通的散步,在作者的笔下却不普通。作为中年人,今天学生的父辈们,他们正处于生命长河的中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老人和孩子,还有今天和未来。通过教学该文,让学生理解父辈,读懂父辈,感叹亲情,明确责任,思考生命,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这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职责。而完成这种职责,必须依靠教师巧设问题引思路,品读语句悟情理,这是我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
(上海市闵教院附属梅陇实验学校;200300)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